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   > 历史探究

历史探究

试述《清实录》史料的来源与流向(2)

2015-06-05 13:11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谢贵安 6775
从清代整个史学史的发展过程来看,所有官方史书乃至私修史书,基本上都遵循原始档案—《清实录》—清代国史—各种下游史书的史料流程,形成史料讲究、史实可信的史书系列。虽然难免有史料重复、辗转传抄之弊,但也保证了史源可靠和来源明了的特性。

试述《清实录》史料的来源与流向 图1


  第二,档案的收贮。清朝规定,各衙门的文件档案要送往内阁大库保藏,以便修史时取用。早期的开国档案,据徐中舒指出:“内三院上承文馆之旧,下讫入关之初,所有开国期档案,皆存于此。入关以后,所有盛京旧档,或随内院移入内阁,或在康、乾时纂修实录时陆续移来。”[2]309到雍正时,各种档案都要抄一副本收贮。据《东华录》,雍正七年(1729)二月乙巳载,皇帝下旨:“至内阁本章及各衙门档案,皆应于正本外,立一副本另行收贮。如本章正本系红字批发,副本则批墨笔存案。”于是大学士、步军统领会同九卿会议:“在京各衙门卷牍收贮之所,应派笔帖式轮班值宿巡查;各省督抚题奏事件,例有副本送通政司,嗣后应令一并送阁,俟奉旨后,内阁将副本遵照红本用墨笔批录,另贮皇史宬;其在京各部院覆奏本章,亦照此办理。”“各部院一切档案,应另立册,将全案备录,印信钞盖,挨次编号,其存贮之所,亦酌派笔帖式值宿巡查”。则京省题本都要送往内阁。揭帖也同样送往内阁:“雍正七年议准各省题奏本章,俱增写揭帖一通,送起居注馆,俟记注后,将揭帖转送内阁收存。”⑨设军机处后,内阁成为一个承递文件的机关。据《清会典》卷2注:“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钞者,皆下于阁。内外陈奏事件有摺奏,有题本,摺奏或奉殊笔,或由军机处拟写随旨题本,或票拟钦定,或奉旨改签,下阁后,谕旨及摺奏则传知各衙门钞录遵行。题本则发于六科,由六科传钞。”皇帝批阅过的奏章——红本,“红本发钞后,本科(六科)别录二通。供史官记注者曰《史书》,存储科署以备编纂者曰《录书》。敬谨校对,钤盖印信。《史书》送内阁,《录书》分存六科。”⑩这些《史书》和《录书》,在实录修纂时,都被发往实录馆以供修史之用。民国时,在清理内阁大库档案时,发现大库分东西两库,东库也叫实录库,实录库楼上贮实录、圣训,楼下贮起居注,及书籍表章档册之属。据《中书典故汇纪》所载:内阁大库“北面有围墙一带,开门二,其西为典籍厅送请关防及查取红本出入之门,其东为本堂请送实录出入之门”。看来,内阁大库在储存史料的同时,已敞开了送往史馆的大门。

  第三,史料的催征。在史料记录制度和收贮制度建立的同时,清朝还建立了史料送史馆纂修国史和实录的制度。每当实录修纂之际,实录馆的负责人都要通过“给札”和“片催”,向各衙门和史料贮藏处催征史料。顺治六年(1649),身为国史院大学士的刚林出任《太宗实录》总裁,“疏请令六科录诸臣章奏并批答,月送史馆,备纂修国史”[3]。于是顺治皇帝奏准:“臣民章奏,天语批答,应分曹编辑,以垂法戒,备章程,为纂修国史之用,令六科每月录送史馆,付翰林官分任编纂。”(11)看来,清朝建立了将档案等史料送交付史馆的制度。实录馆开馆后,一般都要行文各衙门,咨取档案文件,以便修纂实录。雍乾校订前三朝实录时,实录馆负责人便曾“披图华省,给札内廷”和“分曹给札,近籞开函”(12)。乾隆初,鄂尔泰担任《清世宗实录》的监修总裁,再次“给札彤廷,翻书紫籞”(13)。据“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收藏的一份《实录馆行文档》载,乾隆元年(1736)实录馆发往刑部的咨文道:“本馆(实录馆)恭纂《世宗宪皇帝实录》,业经行请贵部造送清册,续又屡次行催在案。……查贵部经回禄水淹以后,已经通行各该处抄送档案以备存贮,今本馆编辑《实录》,专候贵部事件……为此烦请汇齐各处所抄送档案,造具满、汉清册,移送本馆。”(14)清代实录馆征集史料和档案的工作十分繁多琐碎,与实录纂修整个过程相始终,不少史料是根据修纂的进度而去征集的。如嘉庆二十五年(1820)十一月二十日,实录馆发文景运门档房调取朱批奏摺,二十八日行文军机处调取清汉文日摺,十二月初二日致文国史院调取嘉庆元年至五年之译汉档,初三日行书方略馆调取文武缙绅档。有的史料和档案如起居注册、红本档、上谕档保存相对完备,且比较集中,容易征集,而另一些档案因年深日久已经糜烂,整理起来难度很大,而实录馆的要求毫不含糊。(15)实录馆向中央和地方各衙门征集的史料范围很广,举凡御制诗文集、丝伦簿、满月档、明发档、国史馆所存宫门抄、现月档、洋务档、随手档、外记注、内记注、起居注、黄本、摺包、译汉档、军机档、国史、方略和“六科史书”等。六科史书“每帙一二寸,每年二百余帙”。此外还有皇帝朱笔档案。嘉庆间修《高宗实录》时,实录馆调用的高宗朱笔便达184箱之多,“几成充栋”。实录馆官员可谓“爰采金匮之藏,尽发琅函之秘”(16)。文庆等在修《宣宗实录》时,“纪事则载笔载言,史佚之搜摩敢懈?启批章三十椟,朱文传心性之微;检纪注八百篇,绿字纂动言之则。如丝如纶如綍,按薄籍而兼订史书;其事其义其文,提纲维而并稽御集。闻见极三生之幸”(17)。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清实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