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   > 历史探究

历史探究

试述《清实录》史料的来源与流向(3)

2015-06-05 13:11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谢贵安 1721
从清代整个史学史的发展过程来看,所有官方史书乃至私修史书,基本上都遵循原始档案—《清实录》—清代国史—各种下游史书的史料流程,形成史料讲究、史实可信的史书系列。虽然难免有史料重复、辗转传抄之弊,但也保证了史源可靠和来源明了的特性。

  在史料储备制度下,《清实录》的史料得到充分的保障。《清高宗实录》的监修总裁官庆桂陈奏:“臣等承命恭纂实录,仿例攦编,凡朱批、红本、记注、阁簿、科钞、旗册,一事一言,靡不竭诚搜辑。”[4]702据《清德宗实录·凡例》称本实录的“编纂之法”:“必须恭查御制诗文集、朱批摺奏、起居注、内记注、宫史、军机档、丝纶簿、外记档,及国史、方略、三通、会典官纂诸书;而六科史书一项,每帙一二寸,每年二百余帙,一有未经阅采,动辄漏略抵牾,其中事迹或始见于此,而结案远在隔年;或奉旨于前,而议上见诸后月,且档案不无疑误,须按其时事考其异同、原委脉络,画一流通,尤须与上下各卷互相考订,庶脱稿如出一手,以免歧异。”提供给实录馆的史料源源不绝,有御制诗文集、丝伦簿、满月档、明发档、国史馆所存宫门抄、现月档、洋务档、随手档、外记注、内记注、起居注、黄本、摺包、译汉档、军机档、国史、方略、六科史书等。由此可见《清实录》史料来源之广。其中,起居注、上谕、题本、奏摺为实录馆所重点采集的史料。

  二、《清实录》史料的来源

  清代史料储备制度,有力地保证了《清实录》的史料供给,使各种史料源源不断地输入实录之中,实录的内容因此变得丰富和饱满。

  (一)依文献的文字类别划分,《清实录》的史料来源既广泛又可靠,分为以下三种。

  1.满文文献

  《清实录》的史源,较早且较有系统的首推《旧满洲档》。《旧满洲档》(tongki fuka akhergen-i dangse)也称为《无圈点老档》,是现存唯一一部记录建州女真—后金时期(1607—1636)政治和军事历史的比较完备的档案汇编,“是以无圈点老满文为主、兼以加圈点新满文并间杂蒙古文和个别汉文书写的、记载满洲兴起和清朝开国的史事册档,是现存最为原始、系统、详尽、珍贵的清太祖、太宗时期编年体的史料长编”[5]。《旧满洲档》基本上属于编年体,记载了太祖、太宗两朝的政治、军事活动和社会活动,是满洲人编纂本族历史的最早史书,编纂者是后金文房笔帖式噶盖、达海、刚林等人。《旧满洲档》属于初级史书,即对原始档案作过一些整理和加工的简单史籍,其内容有不同的层次,“有的是原写内容,是最原始的笔录;有的是重抄内容,是对原始内容的忠实抄写;有的是重写内容,即把原写内容中的一部分有目的地挑选出来,进行增添或改写。所以《旧满洲档》既有原始档案面貌,又有经后人改动的内容”。[6]3-4清代早期实录依据的满文史料还有《满文老档》(tongki fuka sindaha hergen-i dangse)。它与《旧满洲档》有密切的渊源关系,都来源于满洲旧档。乾隆年间,鉴于满洲旧档年久破损,便组织人员将它抄写成有圈点文字本和无圈点文字本共7部,各180册,贮藏在内阁大库(今藏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称大黄绫本)和盛京崇谟阁(今藏辽宁省档案馆,称小黄绫本)、故宫上书房等处。《满文老档》是旧满洲档中用新满文(有圈点)抄写的那一份,而《旧满洲档》是满洲旧档中用以老满文(无圈点)为主的文字抄写成的一份。不过,《满文老档》对原档的部分内容做了删削和改动,与《旧满洲档》并不完全一样。学者们做过大量比对,发现《清太祖实录》和《清太宗实录》中的历史记载,很多都来源于《旧满洲档》和《满文老档》。庄吉发指出:“张俭等人最初画的《太祖实录图》也是依据这批旧档,所以这份《旧满洲档》实在是《太祖武皇帝实录》与《太祖高皇帝实录》两书最原始、最根本的史料依据”[7]56,黄彰健称“清太宗时修《太祖武皇帝实录》即主要取材于满文档”。[1]594因为是根据满文档翻译,故《武皇帝实录》一书记明朝地名、人名、及朝鲜人的姓名,有时误用同音或音近的字,如柴河堡为钗哈,朴烨为朴化,郑应井为张应京,董国云为董国胤,卢太监为鲁太监。他还指出“今存《清太宗实录稿》即有许多地方系据今存《满文老档》改成汉文,然后再润色”。[1]594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清实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