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尧:住在东公园南麓的孩提时代(2)
2015-07-04 15:08 抚顺7000 王尧
2375
去年春天的一个早晨,我打车陪着久未出门的母亲到劳动公园南门看一看、散散心,当隔着车窗一眼看到公园南门对过那四棵老榆树的一瞬间,我已年过八旬的母亲不禁掩面啜泣,此时窗外也下起了淅淅沥沥的细雨,那一片绿色在雨中若隐若现,被车窗上的雨帘隔成断线的流泉,丝丝绵绵,藕断丝连。
我大表哥家也住在东公园住宅区,那是一座普通的日式住宅楼,我的记忆里应该是二楼到顶。大哥家在二楼,楼层不高,都是水泥的小楼梯,开了外屋房门就是厨房,空间比较狭小,居室面积也不大,但分着里外屋,中间还有木拉门隔断,屋里屋外都铺的地板。
大哥、大嫂分外疼爱我这个全家族最小的老弟,我也常去看望我的两个外甥。还记得后来在挖掘机厂组织义务劳动,挖新厂区住宅的排水沟,当青年们累得汗流浃背、人困马乏歪趄在壕沟边上不愿动弹时,我“鼓足余勇”一声令下,大哥的大儿子、我的大侄儿“一个高儿”率先跳到壕沟里,挥起铁锹拼命挖了起来,嘴里还“煽动“着:“干啊,早干完有酒喝,还能早回家!”他这么一带头,大家就纷纷跳下去干起来了。真是“是亲三分向”,挖掘机厂这个百年老厂是子一辈、父一辈的“杨家将”,遍地是“七郎八虎、八姐九妹”!
三位“大舅母”、两个“老疙瘩”和一个朝鲜族姐姐
母亲和父亲是在东公园“三町目”一座楼的“四个半席子”的房间结婚的。听母亲说,当时那里的职工都是一户住宅有两、三户人家“同居”在一起,两个房间中间用拉门隔开就是两家,每家的面积也就这“四个半席子”大小。那时我们和白、夏、于等三四家住在一起,拉开自己家的门就到了邻居家,邻居相处得亲密融洽如同一家人,真是个“远亲不如近邻”的时代。我到现在还模模糊糊地记得白大舅母、夏大舅母和于大舅母这三位“舅母”的音容笑貌。叫她们“舅母”,是从母亲这边论的——她们都是家庭主妇,他们的丈夫是一家之主,都是跟我母亲一个厂的在职工人和技术人员,按工厂的习惯都是我母亲的兄长,我母亲就跟她们叫嫂子。
母亲跟这些邻居“舅母”相处得情同姐妹,亲密无间。谁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可谁家有个锅碰勺子吵了架,白、夏、于这三位舅母和我母亲就上门“断案”、说合,把理亏的一方批得服服帖帖,把得理不让人的一方训得见好就收。谁家做了点好吃的,都想着邻居家的孩子,都得端过来一碗一盘让孩子们改改馋、尝尝鲜,怕孩子们“嘴苦”。 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邻里之间就像自己的事一样越俎代庖,或“抱团取暖”合着办。
2该文章所属专题:王尧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上一篇:王尧:跳长鼓舞的邻家妹妹
- 下一篇:抚顺最后的日本式住宅楼
相关文章
-
07-04王尧:父亲拿手的两道快餐
-
07-03王尧:跳长鼓舞的邻家妹妹
-
07-02《龙凤旧事》之爷爷的北平、北京
-
06-30寻人:陈兴国寻找抚顺68届知青韩春梅
-
06-29郭秀江:妇女队长
-
06-29王维俊:理发的手艺不咋地
-
06-28于成林:我们那块自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