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网友记忆

网友记忆

八十年代那些经典的电视剧

2015-07-08 22:47 抚顺7000 王尧 5609
八十年代那些经典电视剧王尧从八十年代初起,中国老百姓除了在室内或露天电影院看电影、在收音机里听节目,又开始享受到靠电视机在家里了解国家大事、看电影、收看节目的新鲜事儿。以往挤时间看电影、把抓揉肠的急迫心情得以调剂、更加宽松,看不够的电影和节目可以靠电视的播放得以补充,像侯宝林、马...

八十年代那些经典的电视剧

王尧

 

从八十年代初起,中国老百姓除了在室内或露天电影院看电影、在收音机里听节目,又开始享受到靠电视机在家里了解国家大事、看电影、收看节目的新鲜事儿。以往挤时间看电影、把抓揉肠的急迫心情得以调剂、更加宽松,看不够的电影和节目可以靠电视的播放得以补充,像侯宝林、马三立这些一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曲艺大师们也在银屏上露了真容,比起单靠听觉感受“戏匣子”里的热闹更加真切、精彩。随着电视逐渐占据了文化媒介的“半壁江山”,这时期的国外、港台和大陆三个版块的电视连续剧,也异军突起地凸显在人们的业余文化娱乐生活里,可谓“三足鼎立”,经典迭出。这种“章回目电影”的艺术形式远比一部电影所能浓缩的剧情更加广泛,看起来更加饱满、过瘾,也引领了中国电视剧的辉煌时代。笔者谨以挑拣出来、“不完全统计”的剧目,与您共同回忆当年那些新奇惊艳的感觉,回味无穷的视觉、听觉的冲击。

惊艳“开局”的国外电视剧

我最先看到的国外电视连续剧是美国的《大西洋底来的人》和《加里森敢死队》,时间应该是在1980年。那时候,我家住在榆林老2路车站终点站的挖掘机厂职工住宅“二宿舍”的三楼一处由水池改建的北单间,我们门挨门的邻居是武叔和高姨家,他们是挖掘机厂的“双职工”,有三个孩子。武叔和高姨过日子精打细算,极为俭省,他们也是全楼第一家有黑白电视机的人家,也成了全楼层大人特别是孩子们的“家庭影院”。那时候电视剧总在每周六晚八点播出,一到七点半,满楼层的孩子们就黑压压地坐在武叔家的地板上,兴奋得磨拳擦掌,心“砰砰”跳着等着好戏上演。

《大西洋底来的人》是一部科幻剧,剧情是来自海底的麦克,在人类世界的情感遭遇,这还是我们第一次看到半人半神的科幻人物出现在现代人的生活场景中。记得那时还播放过一部《火星人马丁叔叔》,剧情也是到地球生活的火星人神出鬼没、神通广大的故事。这两部连续剧也使我们这些孩子第一次对“科技”、“科幻”这些词儿有了模模糊糊的认识。

但那时让我们看得如醉如痴的还是美国电视剧《加里森敢死队》。它的剧情是二战期间,美军组成了一支由加里森中尉率领的特种小分队,成员都是监狱的惯偷、骗子、打架斗殴的重犯。这些人身怀绝技,有的是神偷,有的能撬保险箱,有人是擅长逢场作戏的“千面人”,有的是格斗凶悍的强盗。这支小分队纵横欧洲各国的敌后战场,捣毁德军的军事设施、盗取尖端武器、套取情报、绑架德军将领、扰乱敌占区的金融秩序,出生入死、无所不为。大智大勇的加里森中尉,足智多谋的“戏子”,小偷小摸的冈尼夫,有飞刀绝技的“酋长”,勇敢刚烈的卡西诺都极具个性。尚华配音的小偷冈尼夫称呼加里森中尉的那句油腔滑调的“头儿”成了我们的口头禅,我们也时常比较这些成员谁最厉害,争论得面红耳赤,结果像比较《三国演义》里的关张赵马黄“五虎将”一样,没法分出个上下高低。

1982年随着《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等影片的上映,还播放过南斯拉夫电视剧《黑名单上的人》,也是地下党领导几个热血青年组成游击队抵抗德寇的战争题材,一个个战斗故事也非常紧张、精彩。小组领导人迪希,勇敢善战的普尔莱,英俊风趣的小胡子帕亚都让我们印象深刻,特别是每集结束时的口琴曲,委婉动听,是牺牲的英雄的安魂曲。

那时候还有一部朝鲜电视剧《无名英雄》也很受欢迎,描写的朝鲜特工英雄俞林、顺姬战斗在敌人心脏的故事。我一眼认出,剧中扮演男主角俞林的主演金龙鳞,就是把中国观众哭得“稀里哗啦”的影片《卖花姑娘》里的哥哥龙哲。这部剧的片头曲既有浓郁的朝鲜民族特色,又极其悲壮。前几年去丹东参加与朝鲜方面共同举办的旅游和经贸洽谈活动,现场观看了朝鲜艺术团的表演,无论是歌唱、舞蹈还是乐器演奏,演员们的表演水平绝对是一流的。

1981年还播出过一部日本电视连续剧《姿三四郎》。据说这位姿三四郎是日本柔道界的著名人物,描写武打场面一定很多、很激烈,但结果却让我们这些小观众大失所望。说实话,咱们东北人做事都喜欢“起刺咔嚓”、干净麻利脆,不喜欢绕弯,看着银屏上这些日本主角、配角动不动坐而论道,喝着茶唠着什么“道”不“道”的,感觉“磨磨唧唧”,跟看老片里的日本鬼子穷凶极恶的“武士道精神”不沾边,看得我们莫名其妙,索然无味。

1983年播出了日本体育题材的《排球女将》。片中的主角小鹿纯子个头不高,看那身高,最多也就能勉强当个排球场上的自由而已人,可在剧里却练就了几个空翻、跃到半空扣球的“晴空霹雳”、“流星赶月”。这部剧播出的时候,正是中国女排1981年夺得中国三大球第一个世界冠军,向“五连冠”进军的时候,可以说所向披靡,女排有无我敌、团结拼搏的精神鼓舞了全国人民。那个时候我就确信,不管换多少茬队员,神乎其神的“东洋魔女”们就是变成“钻天猴”,在中国女排的手下恐怕也再无翻身之日了。

1984年播出的日本电视剧《血疑》也挺有影响,这是部家庭伦理与情感戏。三口百惠和三浦友和扮演一对不知情的同父异母的兄妹和恋人,这剧情有点违背中国人的传统伦理,但扮演大岛茂的父亲把内心剧痛,表面却巍然如山的父爱演得真挚感人,影片的插曲也很动听。这部剧播出后不久,山口百惠在剧里的发型、衣着就成为当时很多女孩子效仿的时尚,那种“荷叶头”、“幸子装”也曾风靡一时。

俊采星驰的港台电视剧

八十年代的香港电视连续剧聚焦了内地观众欣赏的目光、引领了美感,在文化娱乐开放的史册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香港电视剧创作的历史跨度涵盖了秦皇汉武、唐宋元明、清末民初各个阶段,历史、武侠、宫廷、黑帮、情感剧等题材丰富多样,很多作品都体现了香港同胞的家国情怀、不屈服于外侮的爱国主义情操,也极富艺术感染力。

1983年在内地播放的《大侠霍元甲》应该是第一部出现在大陆银屏上的香港电视连续剧。对这部剧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是片首的插曲《万里长城永不倒》,如同黄钟大吕的钢琴伴奏音乐一起,片头依次出现八国联军和日寇侵华的历史旧影、国人吸食鸦片的镜头和霍家子弟奋发练武的镜头,一下子把观众带进浓重的历史氛围中。剧中扮演霍元甲的黄元申、扮演陈真的梁小龙,还有“老戏骨”董骠、美女米雪、反派演员黎汉持等,或扮相俊美、风骨刚猛,或美貌“吸睛”、风流倜傥,真是集帅、酷、美于一群体,剧中霍元甲烧鸦片、比武击败大力士和日本浪人的场面,霍元甲的高徒陈真踢虹口道场一雪“东亚病夫”之耻,铁血复仇血洗敌酋会馆的壮举,酣畅淋漓,令人热血沸腾,当年这部剧令万人空巷。后来拍摄的《陈真》剧情虽然有些牵强,但当年的“香港四小龙”之一、扮演陈真的梁小龙文武双全,拳锋凌厉,腿功出神入化,仍牢牢地吸引住了观众的眼球。1983年还播过《再向虎山行》等一系列武打电视剧,梁小龙也出演了铲除武功卓绝、满头华发的邪恶老太监的主角,他矫健的身手也印证了香港功夫界“拳看李小龙,腿看梁小龙”的美誉。

这些武打剧也引领了青年人的尚武精神。记得那时在紧挨着“二宿舍”的矿务局技校的后院操场边上,总有五、六个身材精壮、胸口和胳膊上都是肌肉块的青年人练摔跤、戴着拳击手套对打。这几个小伙子都动真格的,把对手摔在沙地上砸起纷纷烟尘,也曾打得头上青肿、嘴里见血,我那时常骑着墙头看他们练武,看着既过瘾也替他们疼。

1983年播映的《神雕英雄传》就不用多说了吧,翁美玲的“俏黄蓉”、黄日华的“呆郭靖”、苗侨伟的“俊杨康”,刘丹的“洪七公”,曾江的“黄药师”,还有秦煌皓首童心的“老顽童”等等,把这部剧演成了武侠剧的经典,传奇色彩很浓的佳作。那时候街头巷尾的孩子们都编成了儿歌,什么“东邪西毒欧阳锋,南帝北丐洪七公,重阳真人和一灯,杀人放火梅超风”,合仄押韵,妙趣横生。这部剧还有后来成为喜剧巨星的周星驰,那时候他还只是个“跑龙套”的配角,只在第一集露了一面,扮演一个宋兵,盘问了一句台词就被“干掉”了,可见八十年代香港的演艺界是多么人才济济、俊采“星驰”,周星驰这颗“星”在那个时代还得“驰”几年。

《上海滩》更是八十年代香港电视连续剧的扛鼎之作。记忆中大概是在1985年左右播映的。这部片子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扮演许文强的周润发潇洒俊逸、风度翩翩,眉目传神,把这个出身投身救亡的大学生,灰心绝望另闯江湖但良知未泯的黑道枭雄矛盾、复杂的性格特点演绎得戏我合一。赵雅芝扮演的程程纯情高雅、清丽刚烈,吕良伟出演的丁力英俊粗豪、草莽狠勇,令人信服地演出了由质朴的街头小贩到黑帮教父的演变。《上海滩》里有一个唯美的镜头:赵雅芝扮演的程程从教堂失落地走出来,望着天上飘起的雪花又低头沉吟,这时头戴黑礼帽、一身黑色大氅,系着白围巾的许文强打着雨伞缓缓出现在镜头前,遮住程程头上的白雪。看着程程惊喜的眼神和许文强的微笑这一幕,不知醉倒了多少恋爱中的痴男怨女!

那时候,不少青年人都模仿起许文强戴礼帽、披大氅的造型。那时我们楼里有一个下乡返城的青年,他姓陈,长相还真有点酷似许文强,也是油亮浓浓的黑发,乌亮的眼睛,就是有点“贼溜溜”的,插队时干过文艺队。他也弄了一件黑呢子大衣,买了个黑色小礼帽戴在头上,还穿了一条白色的裤子,蹬一双“三接头”的黑皮鞋,嘴上也常叼颗烟卷,每天上下班都站在楼前“扮酷”,还真是吸引了不少女孩的目光。

1984年前后还播过冯宝宝的《武则天》,那是大陆人接触最早的一部宫廷剧,很多人记住了冯宝宝的美貌,也记住了宫廷倾轧的波云诡谲。

台湾的电视剧也在八十年代初进入大陆,观众们对琼瑶的《六个梦》印象很深,特别是《雪珂》、《婉君》、《青青河边草》这些情感戏,无论衣着服饰还是人物对白,都透出很浓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记。这些剧也是催泪弹,我印象最深的是刘雪华,她入戏很深,流泪的本事可以说信手拈来、出神入化,有时观众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她的泪已到腮边。

这些港、台电视剧包括后来陆续播映的还都有一大特点,就是插曲美。几乎每一部电视剧都有一首广为传唱的插曲。在那时抚顺市民举办的婚礼中,《戏说乾隆》的片首音乐常常是主持人出场的开场曲,也常常有乐队的歌手对唱《铁血丹心》、《世间总是你好》,独唱《浪奔,浪流》、《千年等一回》、《一剪梅》或《万水千山总是情》,这些歌都曾红遍大江南北,是如今五十岁上下的人忘不了的经典歌曲。

厚重古朴的大陆电视剧

如果说国外和港台电视剧先入为主,那么八十年代大陆的电视剧则更显文化底蕴,以拍摄古典“四大名著”电视剧为标志,展示出奋起直追的“后发效应”。

1983年山东电视台制作的《武松》风靡全国,那应该第一次拍摄四大名著的电视剧。祝延平扮演的武松,一米八几的大个子,阔面重颐,浓眉虎目,眉宇间有一股凛然豪气,无论形象还是气质都是“活武松”。今年刚刚仙逝的武术名家于承惠担任武术指导,还客串了张团练一角。后来于先生还扮演了《少林寺》里的大反派王仁则,一手“螳螂穿林”的醉剑神出鬼没、杀机四伏,看得人眼花缭乱。当年《武松》里的武打场面很“土”,不像现在吊着“威亚”高来高去、低来低走的“大侠”们的动作那么华丽,但拳拳到肉,演员也特别敬业。据说祝延平演“狮子楼”一场戏的时候摔伤了一条腿,但他就像当年演京剧《武松》的表演艺术家盖叫天摔断了腿但坚持用一条腿亮相、直撑到大幕合上一样,坚持把这场戏拍完。《武松》的主题曲也非常出色,那凄厉悲凉的唢呐,高亢嘹亮、悲壮激越,贴切地表现了武松从谨慎守制的都头到落草反抗的英雄的境遇和心路历程。祝延平凭此剧荣获了1983年《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奖。之后的《林冲》、《鲁智深》虽然都保持了粗豪、朴实的风格,但艺术感染力远远不及《武松》 。武松醉打蒋门神那场戏的“醉拳”也看醉了我们这些孩子,我们小伙伴打闹时,有的孩子就模仿剧中武松朦胧又犀利的眼神、趔趔趄趄的动作,比划着“提壶敬酒”之类的动作。

1986年杨洁执导的《西游记》横空出世,享誉全国。徐少华堪称“第一唐僧”,长相娇滴滴的,把贵公子、痴书生出身的玄奘演活了。六小龄童把孙悟空这位泼猴的“泼”演得极其火辣、到位。马德华扮演的猪八戒堪称难以超越的经典,把八戒的憨、呆、自私、小气演得淋漓尽致。闫怀礼的沙和尚浓眉大眼、威武刚猛,演出了卷帘大将的“架”。那时的电脑合成剪辑技术还比较粗糙,但观众们毕竟是头一次看到神话人物在银屏上忽隐忽现、变化多端,还是好评如潮。蒋大为演唱的《敢问路在何方》也唱响了全国。

1987年,拍摄难度更大的《红楼梦》播映了,把“荣宁二府”繁华熙攘的富贵景象和众多人物搬到了银屏上。尽管还满足不了一些苛刻的“红学迷”的胃口,也实属难得。但这部剧有一个瑕疵,就是几乎所有的女演员们说台词都像是背课文,感觉很生硬、很蹩脚。而且我个人认为还有一个致命的败笔,就是对林黛玉的化妆是极其失败的,这也许是这部剧虽称经典,但未能让人久看不厌的缘故之一。林黛玉的化妆是参照了清代“绣像”本《红楼梦》里的黛玉形象,绣像的黛玉和清代的仕女画相特征都是八字眉、小眼睛。给黛玉画了“八字眉”,显得陈晓旭的脸很大、眼睛很小,跟原著描写的“娴静好似花照水,行动好似风拂柳,眉梢眼角藏笑意,声音笑貌露温柔”相去甚远。实际上陈晓旭明眸皓齿,小巧精灵。《红楼梦》播映后,她曾在鞍山市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过一首好像名字是《时间》的歌,长发纷飞,白衣飘飘,眉清目秀,笑魇如花,就像徜徉在花海里的花仙子,夜空中的闪烁的星辰,真是可惜!后来听说有人辩解是“忠于清代仕女绣像对黛玉形象的描绘”,你怎么不忠实于原著的描写呢?黛玉要不是绝顶美貌,那号称“色中饿鬼”、身边差不多“三千粉黛”的宝玉能喜欢她?清代的女子都是小脚,难不成你要忠实这“三寸金莲”,还要让这帮女演员再缠足不成?

    我们这些八十年代的青年观众,都公认在《红楼梦》这部剧里,最漂亮、最有气质的女演员是扮演宝钗的张莉,真是面如满月,口似樱桃,肤如凝脂,身姿窈窕,更兼眉似春山,眼若秋水,身姿窈窕,举手投足尽显祥和雍容,宛若天人临凡。我记得那时一些地方还在青年中发起了是喜欢“追求民主、自由”的林黛玉,还是喜欢“封建卫道士”薛宝钗的大讨论。结果是超过60%以上的青年人都认为薛宝钗才是自己寻觅爱人的首选标准。也难怪,谁喜欢整天哭哭啼啼、动辄发脾气、使小性的女孩呢,何况林黛玉的花容月貌又被画成了吊着八字眉的哭丧脸!有人说喜欢能干的探春,有的喜欢贾母的贴身丫环鸳鸯,有的喜欢贾琏房里的大丫头平儿,还有很多人喜欢邓婕扮演的那位古怪精灵又心肠狠毒的王熙凤,都说要是找了这么个能干的媳妇儿,咱也能成个“万元户”,真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红楼梦》里的那曲《枉凝眉》也唱得空灵悠远、如泣如诉。

    八十年代《三国演义》题材的电视剧只有湖北电视台拍的一部《诸葛亮》。84集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直到1994年才拍完上映,刘关张赵、吕布、曹操等主要演员的遴选都非常成功,像“刘备”孙彦军的方面大耳、“关羽”陆树铭191的身高和满脸凛然的威严、“张翼德”李靖飞的豹头环眼,都基本符合我们这些看着老版《三国演义》连环画长大的人,从小到大带着心驰神往的崇拜对英雄们的想象和描画。毛阿敏演唱的《历史的天空》和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等插曲也至今还广为传唱。

八十年代大陆的这些电视剧的开山之作引领了电视剧的光辉岁月,此后题材广泛、阵容强大、创作精良的电视剧如雨后春笋不断涌出,与国外和港台电视剧交相辉映。像热播的电视剧《济公》,游本昌把济公惩恶扬善、妙趣横生的故事演绎得活灵活现,那首亦庄亦谐的插曲《哪有不平哪有我》也红遍了大江南北。后来的电视剧《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过把瘾》,都是大陆电视剧创作的巅峰之作。港台的《戏说乾隆》、《楚留香》、《包青天》、《三侠五义》、《新白娘子传奇》、《天龙八部》、《鹿鼎记》、《庭院深深》、《几度夕阳红》,包括内地与台湾合拍的《还珠格格》,美国的《侠胆雄狮》、《成长的烦恼》等等,也都是八九十年代电视台热播的经典剧目。

写到这里,我由衷地感到作为60后在文化娱乐生活领域的幸运。我们经逢了听觉和视觉相对单调的时代,但为时不长就赶上了开放之门的开启,传统文化精品重见天日,一部部经典的中外电视剧作品在曾经贫瘠、单调的文化荒漠上铺上了一片片崭新的绿洲。它们是对外开放这扇门打开后涌进的精灵,帮助我们一举跨越了多个年代,并重归了美的伊甸园。

该文章所属专题:王尧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