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6日,笔者在桓仁县城考察。在县城西部宽阔、笔直的民族路与香山路交会的三角地,矗立着抗日英烈唐聚五将军的塑像,前方是复建的城门朝阳门。瞻仰战马扬蹄、英雄威武枪指的形象,笔者心灵为之震撼。
一座英雄塑像,具有最直接的教育作用和巨大的感染力。英雄形象天天在我们中间,时刻教育着我们的子孙后代。笔者想,假如您在桓仁县城询问青少年:桓仁有个唐聚五吗?恐怕都说:有啊。他们天天看着塑像,能不知道吗?现在,假设您在清原县城询问青少年:清原有个孙铭武吗?恐怕有许多孩子不知道。
孙铭武比唐聚五大9岁,1889年生于清原县清原镇中寨子村。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与大哥孙铭久、四弟孙铭宸,还有张显铭组织队伍抗日。1931年12月10日,在清原县大苏河城隍庙成立血盟抗日救国军,并创作了军歌,这首军歌成为后来的《义勇军进行曲》(国歌)的母本。这一天,比唐聚五成立抗日军队早4个多月,1932年1月,救国军推举孙铭武为总司令。血盟抗日救国军转战在清原、兴京、柳河、通化等地,与日寇艰苦作战。1932年1月19日,孙铭武在通化三源浦被汉奸杀害,年仅44岁。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入口 [ 举报 ] 投稿邮箱:fm684@qq.com |
Copyright @ 2011-2012 FS7000.com All Right Reserved 「本网站独立运行,与任何机构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