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葫芦画瓢,是说葫芦与瓢的脉系关系。播下一粒葫芦籽,它可以不择地势,无论土地是否贫瘠或肥沃,都能生根、爬蔓、开花、结出葫芦来。古时候,葫芦有的用来做盛酒的装具,《水浒传》中的豹子头林冲,曾背着它“雪夜上梁山”,避免了“火烧草料场”的杀身之祸。八仙之一的铁拐李,曾大显神通,背葫芦飘洋过海,被人们传为千古佳话。葫芦表皮可雕塑,绘制出工艺美术画,现已风靡世界,广为人们收藏。丫丫葫芦也是福分、和谐和神灵的象征。而瓢则是葫芦的深加工,把成熟的葫芦纵向分成两半,就成为两个瓢。瓢的内皮粗糙,像牛的百叶一样,用它来淘米,是最好不过的了。
葫芦和瓢脉生出来的故事很多,像“按下葫芦浮起瓢”、 “葫芦僧乱点葫芦案” 、“东扯葫芦西扯瓢”等等。我们有个青年点里,就有这样一个真实的葫芦瓢的故事。
那周轮值,该他值班做饭。他站在灶前准备淘米,恰巧这时伊从外边进来。他手指门口缸盖儿上的瓢说:“瓢”!示意让伊把瓢递过来。伊愣了一下,没理他,诧异的瞅了他一眼。他手忙脚乱了,求助地说:“我要瓢”!伊佯装没听见,心里唾道,这事儿还有满大街嚷嚷的,怪哉!不是弱智也是脑残!伊不予理睬地径直进屋了。
这时灶门里的火已燎出来了,锅里的水也开了,他真的急了,语无伦次的说:“我要瓢,你没听到啊”?忙中出错了不是!瓢者,水舀也,就是崴水的工具。忽视字的本意和同音字在句子中的作用,难免误会,得出可鄙的结果。伊这回可没有无动于衷,值得注意的一个情节是,误解了同音字在句子中的作用,这样问题就严重了,并会朝着相反方向发展。
伊不是有意的,却认真起来,信口拈来了几句,含蓄的反唇相讥道:“傻帽儿,你得注意了,那是五毒之一,这种恶习很不好,你堕落了”!被警告之后,这回他真的奥得葫芦了,一头雾水,脸涨得却紫,跟茄子一样,嘴白白张了好几下,噎得半天也没缓过气来。
讲话是有技巧的,当同音字是意思不同的两个字时,不能同日而语,意思要表达清楚。动词和名词的定义域也不得混淆,学海无涯要从基础做起。嗨!这件小事发展下去就不文明了,葫芦就是葫芦,瓢就是瓢,南辕北辙会逗出许多闷子,闹出笑话来。
这是真事儿,有小诗为证:余音绕梁闻雀声,成事笔耕乡间行,林荫斑斓倩影近,笔札慎言跃纸中。
(2015年7月18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