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中我们发现,吕凤翥主张的书法不能脱离汉字应该是正确的传统书法观,因此他尊师之教导,注重书写的技术性、熟练化,又在此基础上,敢于打破恩师缺少宏深的美学和千篇一律之框。可见书法家自身在这一载体的突破性与自我完善美化方面,奠定了成功的基础。纯推平和圆润的艺术表现就像学习恩师的品性为人,而“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放豪之外”的素袖轻扬,透着一种“书为心画”“字如其人”的高雅与淡泊旷达。
“夫君子之行,勤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吕凤翥先生在书法中学习、钻研、探索,遵循艺术规律,在大师指点下长期实践、创造,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达到了一种飞跃。也是他古稀之年后,在山水间将中国文化中的阴阳相生、中庸之道与“干(燥)、湿、浓、淡、焦(枯)、润”艺术手法相融,即他深厚的学养与精湛的技艺相结合,交织着中国汉字的生命节奏。
近墨者黑:人生行楷,刚正不阿
改革开放的到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正之风也越来越严重,尤其书法艺术每每参展都必有表示,小则吃顿饭、喝酒、送鸡蛋,就能成为书协成员,就能参展。对吕凤翥来说,倔劲儿上来了“我绝不走这步”,除正规的展评和有纪念意义的书展征稿他偶尔参加外,涉及请客送礼“表示”的书法活动一概拒绝。他依然每天做功研习书法艺术,几乎没有随波逐流和受到时代一些所谓的审美思潮影响,而是以古先师为师,以现代大师为楷模,在艺术的历史江河中,超越时代审美选择,走着一条传统古典厚重且又现实隽逸浪漫化路子。
到了上世纪末,进入市场经济了,艺术界改革,新花样、新招数伴着铜臭愈演愈烈。吕凤翥疑惑了,也落伍了。拿他的话说:“这怎么倒过来了,要我们的作品,说给我们打广告,增加我们的知名度,反过来还跟我们要钱。”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着文化艺术的震荡和裂变,一些艺术家去商海踏浪,一些艺术家却拿起了钓鱼竿,在岸边悠闲自得。即使如此,黑天白夜的电话,要吕凤翥的作品,告诉他“全世界怎么怎么地推销你们书法作品。你们的作品将来每平尺多少多少钱,你们的知名度和收入将来如何”还告诉他把他列入欧阳中石之后的第二位世界名家,第三是韩国的等,以赢利为目的,以过誉赞美之词来函,特约他在画册上自费刊发“高看一眼” 的条幅新作、某挂历上自费出版“面向国际” 的“典藏珍品”并连续轰炸式的“忽悠”。吕凤翥先生对己的定向是:不因炒作迷途,他要的是好口碑。他平静地说:“我不需要炒作,在抚顺我就是写字先生、书法爱好者,我不需要那么高的抬举”,“忽悠”者也不听,还是一个劲儿打手机,就相中他的书法了,反正他也没法关机,只能听他们说一大堆,最后吕凤翥还是坚持不予理睬“没钱掺乎”。他风趣地说:“我是个近墨者,‘黒人’嘛 ,‘黒人’黒墨练黒字,说文雅点叫泼墨。泼来泼去,心泼不黑了。”是啊,大写的人生,行之正楷,动之行书,泼出了刚正不阿的品格。比如,有的部门甚至以吕凤翥的书法出版了集邮册,连润笔费都没有,只送他六十本邮票册。每每提到这些,他都不以为然地感叹:艺术家成了商场的一枚棋子,推来推去,艺术创作成果不仅倒贴,还被呼来唤去的,悲甚至哉,何必在乎!“为啥非要自费出书呢?出书人是图有虛名吧?那些摆在书店架子上的名人名著名字帖都很少有人赏识,自费出书人把书送给熟人,熟人还能啃咽生瓜头子?白白浪费纸张嘛!”
4 |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入口 [ 举报 ] 投稿邮箱:fm684@qq.com |
Copyright @ 2011-2012 FS7000.com All Right Reserved 「本网站独立运行,与任何机构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