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江:关于路的记忆
2015-10-22 15:56 抚顺七千年 郭秀江
160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民众的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路况的改善就是一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民众的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路况的改善就是一例。
眼下在城市里,大街小巷不见了土路。雨靴雨鞋久已淡出了市民的生活,没走出过城市的孩子,大概不知道什么叫“泥泞”。
然而,“泥泞”一词,曾经是我们及以前多少代人的生活体验。
我们插队的辽西山区,当时村里全是土路,地表的黄泥渗水性很差。雨后踏上去,无论是马车轮子,还是行人的鞋上,都糊上了黄泥,同时留下深深的车辙和足迹。待天好路干了,那些车辙和足迹,(包括人和牲畜的),便都雕刻在路面上,高高低低一片狼藉,塄塄坎坎的十分坚硬。
那个夏天,刚刚收到家里寄来一双新塑料凉鞋,高高兴兴地穿出去,一没当心,踏在一道塄上没踩稳,左脚向外蒯了一下。咔地,足跟的鞋袢齐根蒯断了,凉鞋成了拖鞋。当时很是心疼了一阵子。
雨后带着两脚黄泥进屋是不合适的,就在屋檐下拎把铁锨立在跟前,把脚踏上蹭一蹭。只有极讲究的少数人家,在院子里用砖或石条铺一道小路。
1976年夏季,我们石油学院师生组成了麦收的队伍,去到黑龙江北安农场。在那里,赶上了几个连雨天。
农场全是土路,肥沃的黑土一经雨水浸泡就成了稀泥,半腰的女式水靴在那里不适用,因为一走起来,稀泥就会甩进靴筒里,得穿到膝的长筒水靴才行。即使长筒,也要加些小心,不能大胆随意地走。
坐落在松嫩平原上的大庆油田,域内的地表土质全是盐碱,这盐碱土,湿时比辽西的黄泥还粘,干了比黄泥还结实。当地老乡由此发明了用盐碱土打墙,即是所谓的干打垒。
在上世纪70年代,大庆石化还是艰苦的干打垒的时期。贯穿厂区和职工生活区的,只有一条不宽的渣油路,是这一方土地上的大动脉。
上一页1
该文章所属专题:郭秀江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知青
- 上一篇:王维俊:大队交通员黑人“徐暴性”
- 下一篇:王维俊:打头的小铁子
相关文章
-
10-22王维俊:打头的小铁子
-
10-21王维俊:早逝的小学弟
-
09-30郭秀江:温馨回望(一)
-
09-21王维俊:我在农村见到了弟弟
-
09-07王维俊:第一次吃狗肉
-
08-29侯若英:我和我的干娘
-
08-27王维俊:我为什么会监守“自”盗?
-
08-27郭秀江:那时的农活(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