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网友记忆

网友记忆

王维俊:《龙凤旧事》之小弟的幸运(2)

2015-11-24 14:19 抚顺七千年 王维俊 4561
上山下乡那时候也有些讲理,也有点儿人情味儿,在某些问题上还挺人性化,政策上有些倾斜。但刚开始的时候不行,除非你是躺在炕上起不来的,否则都得下去,无论你是瘸子还是眼睛有明残,都没有任何条件和理由可讲。

  那时候他是我们家少一辈最早参加工作的,我们虽然也挣工分,自己买口粮,但终究挂的还是个农民的名,只不过有个小名--下乡青年而已,没真正有工作的“洋棒”。


  三弟刚入厂是个学徒工,工资十七元,第二年十九,到了满徒,才三十元零一根冰棒,就是30.03元。虽然工资不高,但其他待遇不错,一年好几套工作服,冬棉夏单,全是卡其布的,很结实,鞋是翻毛的皮鞋、大头鞋。手套都好几样,夏天是薄的线手套,冬天还发厚厚的棉手闷子,夏天还发雨衣、靴子,真让人眼馋。我们也跟着借光,工作服、手套、棉鞋,不爱穿的都是我们的“劳动保护”。


  弟弟挣得虽然很少,但没忘了在乡下的两个哥哥,每月开资都拿出十元钱来,让爹妈寄给我们,爹妈说,不用你的钱,你有这份心就够了。弟弟说,“如果没有大哥、二哥下乡,我也留不了城,还不是去修理地球,不管怎么地,我是在城里,每月还开工资,比他们强多了。”但爹妈不用他的钱,每月十几、二十几块钱,还是给他留着压兜。


  小弟的工作是铸铁车间,端铁水包,浇铸件,是个力气活,每个铁水包都上百斤,每天不知道要端多少个,虽然很累,但他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几年下来,练就了一副好身板。个子也长到了一米八多,而且膂力过人,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受到老师傅的好评和喜爱。


  那时候没什么好吃的,粮食本上供应的多是粗粮。每天带饭盒就是两掺儿的馒头或玉米面、全面的发糕。因为体力消耗大,每天他都要带两个人的饭,发糕蒸好后,用大号的饭盒在正中间一扣,严实合缝的一块大发糕,再带一盒子菜。他跟我说过,最好的菜是切几片肉,加上酸菜,搁点作料,添点水,午饭前一个小时,用烘炉把一块铁板烧红,把饭盒往上一撂,不一会儿,就满车间飘香了,待到铁板将凉的时候,酸菜也炖好了。我说能行吗?他说车间里都这么整,一到午休的时候,车间里五味荡漾,你吃我的,我尝你的,好不热闹。很遗憾,我没有这样的经历,不知道怎么在铁板上热饭、炖菜,听他这么说,我感到一定挺好玩的,心里不免生出几分嫉妒。唉!好时候让你赶上了!你太幸运,我们太倒霉了!

 

该文章所属专题:王维俊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龙凤旧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