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尧:由炒肝想到八碟八碗
这些年随着城市“国际化”的改造,老北京胡同已经消失在林立的高楼大厦的背后,大碗茶已经不见了踪迹,只有炒肝前几年还在高楼大厦深处的街头巷尾顽强地露着头,出现在早餐店、包子铺的餐桌上。每次出差到北京,都要想方设法吃上几碗炒肝,品一品当年的味道。而现在,炒肝也变得越来越稀缺了。遍寻北京繁华的街道、餐饮品牌林立的商业街也难找到一家卖炒肝的店,几乎到了“一碗难求”的地步,就算是汇集了全国各派小吃的“王府井”、“鬼街”,卖炒肝的小吃店也是凤毛麟角,偶尔淘宝似的看到一家有炒肝的店,价格30多块钱一碗,贵得有点离谱。而真正有老北京特色的炒肝,这个有160多年历史,由清同治年间的小饭馆会仙居发明,影响甚至深入到形容某人“没心没肺”的北京口语词汇里的民间小吃,随着都市化的疾风暴雨,随着喜欢享用“肯德基”、“必胜客”等快餐的“上班一族”年轻人成为餐饮消费的主体,由繁盛一时又静静地回到了老胡同的街口,等待熟悉它的中老年人去找寻和凭吊。
由此想到了抚顺独具特色的满族饮食“八碟八碗”。它俗称“八大碗”,始于东北女真人在寒天冻地的自然环境里的生活习俗,兴于清太祖努尔哈赤率领女真族崛起图强的肇兴之初。它伴随了金戈铁马征战杀伐的铁血历程,也一度走进了京城金碧辉煌的皇宫大殿,出现在皇帝犒赏皇亲国戚、文武百官、肱股重臣的御赐美食“满汉全席”里,让王公大臣们在“皇恩浩荡”里领略满族饮食特色。如今它也静静地回归了一代王朝的起点——新宾赫图阿拉古城这片广袤深邃的沃土,回归了源于满族先民素常的饮食本色,等着体味、挖掘清史的人们去感受和品味。你到了赫图阿拉古城,遥望永陵和启运山皑皑的白雪,在显得粗犷土气但分外森严厚重的皇宫里,看着昔日巍峨雄浑的城墙,品尝着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炖、焖、烧、蒸、炒的各色美食,一定会感受到满族粗犷、实惠、豪爽的民风,也会由衷地赞叹这毕竟是一代王朝的发祥地,民间俗语里的“物以稀为贵”、“酒好不怕巷子深”委实有一定道理。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上一篇:[01]龙凤最高的工业建筑物--龙凤矿井架
- 下一篇:王尧:别了,“鼓三儿”
相关文章
-
01-02鄂成喜:抚顺煤精与雕刻
-
12-29从改姓看汉字单音节化的不可抗拒性
-
12-29王尧:别了,“鼓三儿”
-
12-28借丢的“小人书”
-
12-28王维俊 夜捕赌徒“大爪子”
-
12-28一段日子,一块面包
-
12-28小小剪刀绘大作――满族剪纸大师关长胜
-
12-24鄂成喜:拯救满族‘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