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   > 满族文化

满族文化

论清初赫舍里氏及其文化现象(10)

2016-01-09 18:14 抚顺七千年 滕绍箴、袁闾琨 12804
赫舍里氏文化现象就是以家庭为载体,传承多种民族文化。它是东北各个民族历史文化长期交融、沉积和传承的表现。赫舍里氏家族作为文化载体,既表明它有渊远流长的历史,同时也是滞后民族文化的先进代表。现就东北民族文化发展、传承与赫舍里氏族群特点等问题,略加分析。


  在吴三桂、耿精忠叛乱期间,赫舍里氏高官参战和牺牲的亦不少。有满洲正红旗副将军、太子少师胡里布率领大军进剿四川时“没于军。”同旗的海都,以骁骑校随定南将军希尔根征逆藩耿精忠阵亡于江西建昌。满洲正红旗拜哈喇,以二等护卫从征逆藩吴三桂战没,授拖沙喇哈番。护军校尼雅寒,从征湖广,力战阵亡,恤赠拖沙喇哈。满洲镶蓝旗希富以护军校随喇哈达追击刘国轩将军于弯腰树,力战阵亡,以功晋赠拖沙喇哈番世职。同旗的艾素,从征察哈尔布尔尼、从征南大将军赖塔由广西进攻云南,征战吴世璠,以军功授拖沙喇哈番世职。塞伦,以分得拨什库出征山东、布尔尼军功显著,授拖沙喇哈番世职。满洲镶白旗雅思哈,随宁海将军喇哈达战于福建,著有劳绩,授拖沙喇哈番[48]。

  在征伐准格尔分裂的战争中,赫舍里氏同样作出了重大牺牲。如满洲镶正蓝旗人萨兰泰,随大将军伯费扬古往征厄鲁特噶尔丹,在昭莫多地方战亡,恤赠七品官。常保,以前锋侍卫从靖远大将军公傅尔丹由北路进剿准噶尔,在和通瑚尔哈诺尔地方没于阵,恤赠拖喇哈番世职。在同一战场,有上述达瑞之子,已经“少习举子业,有文名”,并与兄何浩中同榜进士,授刑部主事的何溥,“奋不顾身,力战没于阵,” 授世职拖沙喇哈番。满洲正蓝旗蒙古尔代“奋勇击战没于阵。议恤授拖沙喇哈番世职”[49]。在三次大战役中,赫舍里氏高官,一品大员至六品大员共19人参战,阵亡者多达13名,占68%以上。

  从上述的事实中不难看出三个问题。其一,赫舍里文化是在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女真社会中,多民族文化长期交融、积淀和传承的产物,是宝贵的民族精神文化财富。其二,这种文化是滞后民族文化中的先进成分,是其民族再次兴起,并与中原文化接轨的重要桥梁。其三,由这种文化氛围长期滋润的家庭所培养的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先进群体。总之,我的结论是:关外的女真(满族)社会发展总体相对滞后,但存在赫舍里式的先进文化成分,不可忽视。研究赫舍里文化对于理解少数民族入关、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骨肉关系,增强民族和谐与团结,具有重要历史和现实意义。

  [1] 于宝林《契丹古代史论稿》第260页。1998年,黄山书社。
  [2] 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6,第1558页。1975年,中华书局。
  [3] 元脱脱等撰《金史》卷4,第76页。
  [4] 元脱脱等撰《金史》卷65,第1656页;卷72,第53页。
  [5] 罗福成《女直译语二编》,第1页上-40页下。
  [6]《朝鲜李朝实录·世宗》卷64,第366页;卷65,第378页。
  [7]《满洲实录》卷3,第2-6页。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
  [8]《大清一统志》第2函,卷23,第32页下。乾隆九年本。
  [9]《八旗通志初集》卷147,第3784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0] 清高宗敕撰《清朝通志》2集,卷2,第6764页;郑天挺《清代皇室之氏族与血系》,见《探微集》第45页。1980年,中华书局。
  [11] 《清乾隆内府舆图》八排东1,清乾隆二十五年镌制铜版,民国二十一年,故宫博物院重印。
  [12] 鄂尔泰等《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10,第1上—12页下。乾隆九年刊本。 
  [13] 《朝鲜李朝实录·宣宗》卷70,第378页;卷127,第668页。
  [14] 冯其利等《都英额地方赫舍里氏一等公索尼家族世系表补录》第18页。 
  [15] 羽田亨编《满和辞典》第36-37页。国书刊行会本。
  [16](清)佚名纂《星源集庆》第15页,道光间内府朱丝兰墨写本。
  [17] 冯其利等《都英额地方赫舍里氏一等公索尼家族世袭表补录》第82页(顺治十六年索尼诰封碑)。 
  [18] 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4,第189页,1981年,中华书局;鄂尔泰等《八旗满洲世族通谱》卷9第1页上—5页上。
  [19] 《清史列传》卷6,第395—363页。
  [20]《星源集庆》第45、49页;唐邦治辑《清皇室四谱》卷2,第10页下。癸亥冬十月上海聚珍仿宋印书 排印;《清圣祖实录》卷16,第19页下。
  [21] 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献通考》第2册,卷241,第7004页,商务印书馆印行;《星源集庆》第47页。
  [22]《清皇室四谱》卷2,第14页下;张彩田《清列朝后妃传稿》上,第97页上。绿樱花馆平氏墨版。
  [23]《星源集庆》第85页;《清列朝后妃传稿》下,第63页上。
  [24]《清穆宗实录》卷328,第3页下;《清列朝后妃传稿》下,第110页下-111上。
  [25]《清史资料》丁编,第8本,第752页下;《康熙起居注》第1册,第161-174页;《清圣祖实录》卷47,第18页上。
  [26]《八旗通志初集》卷239,第5374页,吉林师范大学出版社;《星源集庆》第45页。
  [27] 《都英额地方赫舍里氏一等公索尼家族世袭表补录》第84-85页;《沈阳县志》卷3,第42页上。1917年,奉天作新印刷局
  [28] 盛昱《雪屐寻碑录》卷9,康熙三十二年四月初九日条。
  [29]《八旗通志初集》卷237,第5342-5343页;卷201,第4679页;《清代馆选分韻汇编》卷7,第17页下;卷1,第21页上;《清代画史·增编》卷36第5页上。 
  [30]《清太宗实录》卷25,第21页;卷30,第16页;卷32,第10页;《清史列传》卷4,第189页。
  [31]《清太宗实录》卷56,第6页;《清史列传》卷4,第190页
  [32]《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9第1页上—5页上。乾隆九年刊本;《清代馆轩分韻汇编》卷1,第2页上
见严懋功《清代徵献类编》1931年无锡民生公司承印。晓霞书屋丛著
  [33]《清史列传》卷6,第361页;《清太宗实录》卷46,第20页;卷10,第3页;卷12,第14页。 
  [34]《清史列传》卷6,第395—363页。
  [35]《清史列传》卷8,第527-529页;徐珂编撰《清稗类钞·义侠类》第6册,第2640页。1986年, 
  华书局;《沈阳县志》卷3,第42页上。1917年,奉天作新印刷局印。《啸亭杂录》卷1,第5页。1980年,中华书局。
  [36]《八旗通志初集》卷113,第2850页—2871页;《清史列传》卷6,第363页。
  [37] 鄂尔等《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9第5页上;《清史稿》卷258,第9830页。1976年,中华书局;《八旗通志初集》卷158,第3972页;《八旗通志初集》卷165,第4090页。
  [38]《清代宰辅年表》卷1,第6页下,见严懋功《清代徵献类编》;《清史稿》卷241,第9560页。
  [39]《清世祖实录》卷63,第15页下、19页下;卷96,第19页下;《清史稿》卷249,第9675页。
  [40] 蒋良骐《东华录》卷6,第103页。中华书局;《清史列传》卷2,第27页;《八旗通志初集》第6册,卷147,第3782—3784页。
  [41] 罗福颐《国朝史料拾零》卷1,第12页下;《雪屐寻碑录》卷3,第2页下,见《辽海丛书》本。
  [42]《清世祖实录》卷20,第15页上—16页下;卷37,第14页上下。
  [43]《东华录》卷6,第103页;卷37,第14页上下;《清圣祖实录》卷21,第24页下、25页上;卷6,第8页下;卷96,第1页下-2页上。
  [44] 《八旗通志初集》卷237,第5344页—5345页;《凤城县志》卷4,第34页上。民国十年版。
  [45]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9第1页上—5页上;《清史列传》卷6,第360页。
  [46] 《清代馆轩分韻汇编》卷1,第14页上。《八旗通志初集》卷165,第4089页卷、第4090页;卷223,第5113页;卷213,第4893页;卷206,第4775页;卷213,第4887-4888页。
  [47] 《八旗通志初集》卷158,第3972页;卷223,第5114页;卷226,第5173页;卷222,第5099页;卷 214,第4901页;卷213,第4893页;卷209,第4817页。
  [47] 《八旗通志初集》卷227,第5191页;卷227,第5191页;卷221,第7072页;卷226,第5174页。 
  [48] 《八旗通志初集》卷158,第3972页;卷223,第5114页;卷226,第5173页;卷222,第5099页;卷 214,第4901页;卷213,第4893页;卷209,第4817页。
  [49] 《八旗通志初集》卷227,第5191页;卷227,第5191页;卷221,第7072页;卷226,第5174页。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赫舍里氏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