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初赫舍里氏及其文化现象(8)
2016-01-09 18:14 抚顺七千年 滕绍箴、袁闾琨
12804
赫舍里氏文化现象就是以家庭为载体,传承多种民族文化。它是东北各个民族历史文化长期交融、沉积和传承的表现。赫舍里氏家族作为文化载体,既表明它有渊远流长的历史,同时也是滞后民族文化的先进代表。现就东北民族文化发展、传承与赫舍里氏族群特点等问题,略加分析。
(1)纯良的希福 多尔衮痛失称帝机会,自我解嘲,自称“予法周公辅成王,”而称帝之心不死。他知道除和硕肃亲王豪格、郑亲王济尔哈朗等政敌和阻力外,满洲世家大族中赫舍里氏希福、索尼是实现他再次称帝之梦的关键人物。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多尔衮率领八旗兵进驻北京。经过四个多月招抚,北方四省基本稳定。他根据皇太极遗志,决定迁都北京。这时在公开场合他积极维护福临皇位,以稳定统治。同时,暗中开始操作其太上皇美梦。他先后采取两个步骤。首先为母亲翻案,其次梦想作太上皇。他认为皇太极的“皇帝之位,原系夺立,”母亲死的冤枉。要改变这段历史,必须将太祖、太宗实录重新改写。而这些文书档案都掌握在弘文院大学士希福手中。当他于顺治元年(1644年)七月,知道南明政权不足为虑,决心出兵之时,对希福下手,“恶希福不附己”,八月免其官。其后仍觉得不解心头之恨,“恶之不已,并革其世职,籍没家产,夺其原管牛录”[40]。顺治二年(1645年)二月,多尔衮将自己的亲信祁充格提升为弘文院大学士,将全部文书档案接管。
多尔衮在军机繁忙之余,违纪“私阅实录”、“亲自看改”,明令大学士祁充格等“削去伊母(殉葬)事。”并将“罪状钞录”两本[41]。多尔衮涂抹、私改实录目的是为母亲进入太庙,自己当太上皇做准备。
希福忠君不二的精神,受到朝廷高度评价。认为他“历事三朝,忘身奉国,天下大计实多匡裨。所谓翼翼匪懈者,其足当之矣。性行纯良,才猷敏练,擢参密勿,赞机务以维勤,懋著寅清,亮天工而匪懈”[42]。
(2)忠鲠的索尼 多尔衮对索尼采取一打一拉政策。崇德八年(1643年)四月,他借口将和硕肃亲王豪格贬为庶人。当时,因为福临称帝,索尼的责任已经完成。多尔衮既摄政,调兵遣将,不能不从。而多尔衮认为索尼的听令是“忠贞戮力,不附肃王”的表现。其实索尼执行的是后宫政策,只要福临登基,肃王作为臣子,不存在附与不附的问题。为笼络索尼等两黄旗大臣,多尔衮以朝廷名义赐索尼等鞍马。然而,索尼心中只有皇上,在国家重大决策问题上,坚持原则。凡是多尔衮拉帮结派,推行错误政策,他毫不留情面,所谓“与政事多以理争。”引起多尔衮极大反感,“由是恶之。”顺治二年(1645年)八月,借谭泰等劾索尼:令人在“库内鼓琴”、“禁城内扑鱼”和“观偶戏赏钱”等三大罪状,处以“革职,并牛录任,著当差,永不叙用”等严厉处分。同时受打击的有两黄旗大臣和皇帝侍卫,即冷僧机、鞏阿岱、锡翰、鳌拜、塔瞻、巴泰、巴哈等人。三年(1646年)二月 ,由于谭泰犯罪,多尔衮欲再次利用索尼,将其罪状昭雪,并受索尼二等子爵。因为索尼“终不附睿亲王”。五年(1648年),多尔衮令亲信贝子屯齐等出面,“讦告索尼于崇德八年(1643年)秋与图赖等谋立肃亲王,私结盟誓”为由,将索尼“褫职,论赎锾,遣守昭陵,追夺赏赐”[43]。
众所周知,索尼与多尔衮的矛盾焦点是多尔衮否定皇太极皇位的合法性,“以太宗文皇帝之位原系夺立”,而“挟制皇上”,并“自称皇父摄政王。”从顺治元年(1644年)八月,剥夺希福弘文院大学士、篡改档案,至顺治五年(1648年)革郑亲王爵、逼死肃亲王、发索尼守昭陵等一系列事件,都是为“皇父”,即太上皇登坛铺路。因此,索尼为维护皇权与多尔衮的斗争是舍命为君。所以,清帝对索尼极词评价:“坚持忠贞之心,不惜性命,克勤皇家”、“殚厥忠诚”、“秉质忠直,制行端恭”、“克持大义,纠正罪人”。多尔衮“饵之以美爵”,索尼“终持不回之志,永坚勿贰之心”,在诸臣中“最老诚忠鲠”[44]等等。
8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赫舍里氏
- 上一篇:王旭久:考察《保安禅寺碑记》有感
- 下一篇:鄂成喜:拯救满族‘文字’
相关文章
-
01-09元代朝鲜半岛女真人的分布与行政建置研究
-
01-09鄂成喜:儿时记忆—女人叼个大烟袋
-
01-08王尧:我的二楼小妹
-
01-08[03]龙凤解放后最早的矿党委书记——殷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