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十年代后期,国家进一步调整工业布局,在一些工业基础薄弱的地区上了一些项目,当时的化工部和后来的中石化经常搞技术交流活动,看到这些项目被当地宠得宝贝一样,心里颇有些“大巫”见小巫的感觉:至于吗?这样的炼油厂,我的家乡就有3个,而且几十年历史了;我们家乡的大厂大矿哪一个拿出来,不比新的规模差,也没见我们吹嘘什么!
至于城市交通,我那时是这样向外人介绍的:我们的电铁不像有些城市的有轨电车,走在马路上,叮叮当当的,就那么两节,够干啥呀!我们的电铁和火车的车厢一样,长度相当于火车的一半长。路轨可以同火车接轨,只是动力不同,我们是电动。我们的电铁站台,比小火车站站台还要大些。
对抚顺电铁的深厚感情,还部分源于我的姐姐。
我的二姐中专毕业后,就被分配到扶矿运输部客运段,当过售票员、列车员、列车长。几十个严冬酷暑,姐姐的职业生涯,是伴着扶矿电铁的青葱度过的。
我曾站在大官桥上,鸟瞰眼下几十道轨道交集的“大观图”,地面轨道密集,空中电线密集,线路上红绿信号灯闪闪烁烁,指挥着一列列油罐,一列列车皮进进出出。这是扶矿电铁与国铁交轨的大集站。煤炭及工业产品由此运出,原料等物资由此进入。
无论货运还是客运,抚顺的电铁都曾经是这个城市运输的“巨无霸”,辉煌在计划经济时代,为这个城市,为这个国家贡献了无愧的青葱岁月,也为同时代的抚顺人,留下难忘的记忆。二〇一六年一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