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   > 抚顺风俗

抚顺风俗

抚顺春节民俗都有哪些?

2016-02-12 11:19 抚顺七千年 作者不详 3887
春节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和新的一年开始。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抚顺都有哪些习俗?

  首先介绍一下春节。春节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和新的一年开始。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春节象征团结、兴旺,是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行“春节”称谓只有百年的历史。

  有这样一首民谣: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磕头儿,初三初四耍球儿,初五初六跳猴儿。下面我就向大家一一介绍一下。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祭灶节,俗称“过小年”。民谣说:“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大都在锅台后。相传玉皇大帝的小女儿贤惠善良,十分同情天下的穷人。她爱上了一个给人烧火帮灶的穷小子,玉皇大帝得知后,十分恼怒,就把小女儿打下凡间,跟那穷小子受罪。王母娘娘疼爱女儿,从中讲情,玉帝才勉强给“穷小子”封了个灶王的职位,人们就称他为“灶王爷”,玉皇的女儿自然就成了“灶王奶奶”,并且有了“一家之主”的权利。灶王是常住民家的“官”,又成了玉皇大帝的女婿,就有点小人得势,他利用每年腊月二十三上天面见玉皇的机会,常报告这家的“闲事”那家“私事”,玉皇大帝就根据他的小报告,安排各家来年的吉凶祸福。

抚顺春节民俗都有哪些? 图1

  所以,家家在给灶王爷贴对联时都得写上:“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祈盼。腊月二十三晚上,送灶王爷上天的时候,不论穷富都得给他摆供果、酒肴,尤其得备糖茶,这是为“甜”他的嘴,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尽说甜言蜜语,不说坏话。祭灶节,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腊月二十三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过小年在民间还盛行着“扫尘”的习俗,打扫屋子、清除晦气,拆洗被褥、衣服、裱墙、刷浆、写对联、洗抹桌椅等。辞旧迎新讲清洁、爱卫生的习俗,让家焕然一新。人们在忙着打扫卫生,筹备过年年货的同时,举国上下也洋溢着喜气洋洋辞旧迎新的气氛。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又称“大年三十”。“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除夕要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

  大家常常说过年,那么究竟年是怎么一回事呢?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长时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上。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传说唐太宗时期,泾河龙王因为私降雨水犯了天条,玉皇大帝让唐太宗的宠臣魏征监斩泾河龙王。泾河龙王托梦向唐太宗求情,让唐太宗在行刑之时和魏征下棋,拖住魏征不让他监斩。但是魏征在和太宗下棋时打了个瞌睡,在梦中斩了泾河龙王。夜里,泾河龙王的魂魄在唐太宗的寝宫外呼号,掷砖抛瓦,让唐太宗还命来。唐太宗夜不能寐,如此几日,终于患病,不能上朝理政。太医来诊,方知是鬼魅作祟所致。秦琼(秦叔宝)、尉迟恭(尉迟敬德)二将请令,要在寝宫外守夜。从此,那鬼魅再无闹事,唐王病即愈。太宗大喜,遂封二将为门神。二将在门外夜夜守护,太宗于心不忍,命丹青巧匠绘二将之像贴于寝宫门外,从此民间唤为门神,常于新春之时绘像贴于门上。春节也有贴春联的习惯。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桃符又称“桃版”,是春联的前身。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百鬼,故从汉代起即有用桃作厌胜之具的习俗,以桃木作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辟邪。桃符转化成春联据说缘于五代后蜀之主孟昶,纸制的春联则是明、清才兴盛起来。今天的春联意在于渲染年节气氛,祝吉求祥,已经失去了旧时春联的驱邪避灾作用,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按规矩春联必须在除夕之前贴出,上联贴在进门之右边,下联贴在进门之左边。那么如何来判断上下联呢?我们只要看春联的最后一个字,如果末字是仄声的,就是上联,末字是平声的,就是下联。春节我们还会看到各家都贴上了“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春节挂贴年画在乡村也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抚顺春节民俗都有哪些? 图2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我国出现了年画的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相传新年除夕之夜是老鼠娶亲的吉日良辰,人们要放一些食物在床下、灶间,算是送给鼠新郎的礼物,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有些老奶奶在临睡前常逗孩子说:“快把鞋藏好,别让老鼠偷走当花轿了。”此话即源于此。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抚顺春节民俗都有哪些? 图3


  我们再来介绍一下“挂钱”,“挂钱”是一种民间的剪纸艺术品,旧时因图案多为古钱状,故称“挂钱”。如今,“挂钱”的图案有“龙凤呈祥”、“双龙戏珠”、“梅花四喜”、“彩灯”等等。元宵过后,必须将"挂钱"摘下.如不摘下,据说瞌睡虫就会伴着不走,使这家人经常打瞌睡,影响生产,当年得不到好收成。

  我国民间在除夕还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抚顺春节民俗都有哪些? 图4


  放爆竹也是除夕的一种习俗,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

  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农村还有个习俗,除夕年三十傍晚,把缸里挑满水,把烧柴抱足,意为“抱财”;初一至初三不挑水,不扫地,不抱柴,意为不丢财。

  正月初一,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拜年也是过年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是如此,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据说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在关东大地上,最受老百姓喜爱的民间歌舞就是东北大秧歌。

  每年正月,无论城镇还是村屯,都有秧歌队那欢快活泼的唢呐声、锣鼓声在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中回荡。史书记载,早在康熙年间,东北就已经有了“上元日”(正月十五)办秧歌的习俗。正月初一家家户户都忙着拜年,一般从初二开始“跑秧歌”。演出形式以拜年贺喜为主。在城镇,秧歌队要到当地官署和商家铺户以拜年名义演出,在农村则是坐着大车到附近的村屯,在村公所或富家大户宅院中演出,也有登门拜年之意。这种演出,受拜者要预备烟茶款待,并在秧歌队临走时给“秧歌头”赏钱,有的还要管饭。所以秧歌队拜年事先已选好对象,起码是要给得起赏钱的才能去,否则人吃马喂各种费用就难以开销了,当然,演出时当地男女老少都可以白看热闹。

  过去农村过年,一是图“喜兴”,二是讲面子。假如哪个村没来秧歌队拜年,村里的人都会觉得不开心。因此,如果本村不办秧歌,各家按贫富摊钱,派人去外村“接秧歌”,以便为村里增添过年的喜庆气氛。东北大秧歌的风格,以火爆热情、欢快奔放著称。因此又叫“扭得浪”,即不但舞姿要优美,而且腰胯摆得幅度要大,节奏感要强,表情要有感染力,总之是不能平淡而要夸张,才符合关东豪爽热情的民风。此外,秧歌的“走阵”(行进表演队形)也要活泼新鲜,除通常的圆场外,还可以走出“二龙吐须”、“太极八卦”等许多花样,时快时慢,边走边变,加上演员服装的鲜艳色彩,看得人眼花缭乱。秧歌里最精彩的部分是高跷,俗称“踩高脚子”。跷棍长二至三尺,表演中也是走秧歌步和阵形,以扭得快、扭得欢为好。秧歌中所扮的人物,既有披红挂绿的大姑娘、小媳妇儿、也有抽长烟袋的丑婆子、戴纱帽的县官、呆头呆脑的“傻柱子”,以及“跄驴”、“旱船”等加带其他道具的表演,个个朴实憨厚、滑稽可爱。



抚顺春节民俗都有哪些? 图5


  看秧歌最过瘾的是遇上“打对台”,即一个场子来了两支秧歌队。因为过年时的秧歌大都给赏钱,所以按照不成文的规矩,一个演出场地只能留一支秧歌队。如果两伙秧歌队同时到,或是后到的秧歌队不愿退让,那就只能以演技分高低。扭得好,能吸引观众的留下,技不如人的自动退出。每逢这时,两支秧歌队都得拿出看家的本事,格外卖力,叫着劲儿地扭,观众们则渔翁得利,大饱眼福。

  在这种比赛中,吹唢呐的乐手(俗称喇叭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秧歌是随着唢呐声和锣鼓点儿走,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有吹不出来的,没有扭不出来的,因此唢呐相当于秧歌队的灵魂。优秀的喇叭匠,不仅会的曲调多,演奏技巧高,而且还练就许多绝活,技艺高超者能在吹奏的同时,两个鼻孔里各插一只燃着的香烟,头顶和两臂各放一只盛水的碗,走着吹、转着吹、登上桌子吹,喇叭不断、香烟不灭、水碗不洒。这类绝活平时用不着,遇到想多讨赏钱或打对台的时候才亮出来,出奇制胜,所以办秧歌的都尽量请当地名气大的喇叭匠。

  有的时候正在演出,来了另一支秧歌队,离老远一听喇叭吹得好,或者打听到喇叭匠是闻名的高手,便会甘拜下风自动“蔫退”。过年开扭的秧歌到正月十五至十六两天达到高潮,这时走村串屯的拜年已经结束,街上的商家店铺也开始了新一年的营业。元宵佳节之日,秧歌队纷纷集中到当地最繁华热闹的市镇街道,进行游行式的演出。有的还特意办出与赏花灯气氛融为一体的“灯官秧歌”,街市上精彩表演此伏彼起,热闹非凡。酷爱秧歌的演员们也都在满街观众的喝彩声中尽展才华,过足了秧歌瘾。因为闹过这两天之后,他们就要卸去彩装,回到田地和作坊里,成为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了。



  而抚顺也通常在正月十五左右举办秧歌大赛。此外元宵节还有“吃元宵”的食俗。男女老少还有踏月到河套里轱辘冰、串百家门之说,民谣也有“轱辘冰,轱辘冰,腰不痛,腿不疼”和“走百家、祛百病”的说法。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里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此外东北人还有正月里不剪头的习俗。据说正月剪头会克(死)舅舅,所以东北人很忌讳这点,没有人会在正月里剪头。“二月二,龙抬头”这表示着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剪头会很吉利,所以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争相剪头,讨吉利。

  抚顺冬季活动项目也是丰富多彩的,如放坡爬犁、单腿驴、抽冰嘎等冰上运动都是抚顺冬季旅游的一大特色。放坡爬犁就是在隆冬季节,选有积雪的坡地为活动场地,放坡时,前边一人“摆头”(掌舵),后可坐2-3人,当摆头启动爬犁后,借着坡势冲向山下,惊险刺激,可谓雪中冲浪。单腿驴俗称“冰摩托”,可以说是轿车中的王者,它的特点是技巧性强,一旦掌握技巧,其速度是“双腿爬犁”无法比拟的,不亚于平地骑自行车的速度,而且转弯非常灵活便捷。驾车高手可以用单腿驴做很多高难度的动作,比如像赛车里的漂移,急停。抽冰嘎又称打陀罗,冰嘎也叫冰猴、冰尜,有这样一首民谣:小小冰嘎,两头尖,一根棒子打着转;一转两转连三转,转来转去看不见。据说打冰嘎来自于从前八旗兵营的“冰戏”,包括滑冰、摔跤、骑马,都是八旗兵竞技的内容,这主要是为了提高兵丁的身体素质,因此这个游戏被一代代地传下来了。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民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