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   > 清前史研究

清前史研究

论传统华夷观对晚明辽东民族关系的影响(6)

2016-03-01 12:51 东北师大学报 肖瑶 2186
传统华夷观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儒家华夷关系思想为代表的民族观,是中国封建社会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一)明朝与北虏(蒙古)的关系

  明初以来,蒙古族虽然退居塞外,但是元朝的后裔北逃大漠后并不甘心政治上的失败。经常寇边骚扰明朝,冀图复辟。屡与明朝有冲突,因此明蒙双方剑拔弩张,长城内外时有刀光剑影,战事频仍,双方关系持续紧张。蒙古族由于内部分裂没有形成统一的核心力量,对明朝只构成“有惊无险”的威胁。由于明朝是推翻元朝而建立的,明朝统治者对蒙古族始终存有戒备心理。蒙古族在明朝统治者眼里始终是“犹有觊觎之志”。从而强化军事防御和经济封锁。

  边墙是明朝为防御蒙古掠夺骚扰,建造的最大的人工国防工程。“九边”重镇的设置亦是防御蒙古骑兵的入侵。从辽东总兵府设在辽河之西的广宁,而不是设在辽东政治中心辽阳,其防御重点一目了然。因为广宁是辽东镇防御蒙古的前线军事要地。明朝因为是从元朝手中夺得江山,所以从明初开始防御的重点是蒙古部族。面对“北虏”的“数侵”,辽东总兵李成梁坚决打击决不妥协。为防止蒙古族东山再起,明统治者一直采取民族歧视和民族分化的政策。晚明时期的辽东蒙古族,由于内部分裂,长期不统一。对于明朝只有经济要求,没有政治要求。正如兵科给事中宋一韩言:“独是插汉虽崛强河西, 然亦不过贪汉财物,终无大志。”[4]卷四六零)驾驭蒙古族的方略是使用经济、政治、军事三着,利诱、威胁、恫吓之。明朝一贯坚持马市贸易“货物有禁”的原则。即“禁货兵器、铜铁”,有时甚至连锅釜、茶盐等生活必需品也在禁例之中。晚明辽东的蒙古族没有再现成吉思汗当年雄风,再次入主中原,说明明朝在传统华夷观下制定的民族政策有其成功的一面。当然,蒙古族自己内耗、分裂争杀,不注意吸取汉族农耕文化的长处等方面应该反思自己。尤其和建州女真的崛起相比更应该痛定思痛、深刻反省,反思自己始终处于“弱势地位”的主、客观原因。 

  (二)女真(“东夷”)与蒙古(“北虏”)的关系

  晚明辽东的女真与蒙古同是明朝在传统华夷观下制定的民族政策的“受害者”。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利用蒙古与女真、海西女真与建州女真以及建州女真内部的各种矛盾,纵横捭阖,分化瓦解,以实现明廷对辽东地区各少数民族的统治。蒙古族“贪汉财物,终无大志”,在辽东时而联明夹击女真族,时而联合女真扰明,徘徊摇摆于明和后金之间。明朝对女真与蒙古采取“分而制之”、“以夷制夷”的策略,“盖以犬羊异类,欲其犬牙相制 也。”[4]卷四四四)惧怕彼此联合共同抗明。利用“金元世仇”,以“东夷”制“北虏”。明王朝最不愿意看到的是,“今建州夷酋奴儿哈赤,……又闻其饰名姝,捐重妆,以交欢北虏。夫国家本藉女直制北 虏,而今已与北虏交通。”[4]卷四四四)致力于操控蒙 金关系,遂使二者的关系时好时坏、时分时合。两 个部族时而利益一致联合寇边,时而矛盾冲突彼此拆台。李成梁东征西讨、锄强扶弱,目的就是使辽东属夷内部势力发展均衡。而更深层目的就是在均势状态下服从明王朝军事统治。使辽东处于政局稳定、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一般状态。李成梁“数年以来,无岁不战,无日不防,可谓竭心尽力 矣。”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华夷观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