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网友记忆

网友记忆

一个抚顺50后的“文革”印记(5)

2016-03-24 10:50 抚顺七千年 姜斌 1964
十九中,应该是我的母校,可又不是一个完整的母校,我在校的时间仅一年多,没有初中毕业就离开了它,连初中毕业证也没拿到。因为1969年的初冬,更大的好事降临了……
  十九中

  背不成煤了,天也渐渐转凉,又赶上了一个大的新生事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热潮。我看见许多家庭都在忙着给即将到农村插队的孩子们打理行装,有木箱、被褥、棉衣服什么的,大人们都一脸凝重,默默地忙碌着。

  要下乡的孩子们还挺高兴,因为要离开家去“经风雨见世面”了。抚顺68届知青下乡的地点大部分在锦县、义县、黑山、北镇等辽西地区,也有抚顺县的。而且无论是初几高几,也不论毕业与否,都要整批下乡,那里有他们的“青年点”。后来人们把这些知青称其为“老一年”或“老三届”什么的,而我们属于小学毕业生,还得继续上学,暂不列为下乡对象,看当时的趋势是早晚的事。我曾几次去南站送过邻居家的哥哥姐姐们,目睹了亲人将远离带来的悲切、不舍与无奈。

  大规模的知青下乡告一段落以后,终于传来了中小学要陆续开学的消息,这对于已经在家休学两年的我们来说无疑是最高兴的事了。可等我们进入中学后才发现,开学是有附加条件的,就是“复课闹革命”。虽然还不太明白这“复课闹革命”是怎么回事?但能和我们居住在欢乐园的小学同学们一起升入中学真是再高兴不过了。按当时通知要求,我们要去的是第十九中学,是一所新成立的中学。说是新成立,仅仅是因其新组建而并非新建校舍,到了学校才发现,这是一个破旧不堪的旧教学楼,据说原是所小学,因与毗邻的三中合用一个操场,都以为是三中一部分,这次专门设了个十九中的“番号”,一所新中学就诞生了。为了应付开学,有的老师是从外校临时借调的,有的则是刚毕业的师范院校的大学生,但那时我们还是高兴的奔走相告,因为期许了两年多的中学时代开始了。


一个抚顺50后的“文革”印记(5) 图1
抚顺市第十九中学


  十九中在大官屯车站方向的八道街和九道街之间,南贴千金路,北临新抚路,全是临街的马路,距欢乐园约三公里远,步行要半个小时左右。开始时一天走两个来回,后来发现可以走铁道,那时铁道也没有封闭且管理不严,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喜欢走铁道,顺着零道街开始边走边玩就不觉得远了。

  刚开学报到的时候可热闹了,因为我们是十九中建校后的第一批学生,从欢乐园到十一道街沿线的学生大多集结于此,开始时设了20多个班级,后来压缩到16个班级。因为是“文G”时期,班级的设置一律按部队的班、排、连设置,班是少先队时的一个小队,排才是一个中队即一个班级。各排里都有一名解放军战士当辅导员,开学不久学校正式进驻了“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即工宣队,说是工人阶级领导上层建筑。一些没有多少文化的工人走进校园管起老师和学生来,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称他们为师傅。


该文章所属专题:姜斌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文革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