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城市记忆

城市记忆

龙凤矿最有名的大井检修木匠——周凤昌(2)

2016-03-25 17:50 抚顺七千年 王维俊 1180
1918年,16岁的周凤昌就到了龙凤采炭所,当上了一名木匠小工。木匠小工不好当,要想学手艺,先要学会伺候师傅,稍有不慎,便会挨打受骂。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别看他没念过一天书,却心灵手巧,再加上肯...

 

  这时,周凤昌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用井下回收的旧皮带来做皮槽”,他的这个想法绝对不是异想天开。原来他经常到竖井的绞车房干活,对原有的皮槽性质比较了解。为了寻找代用品,他已经琢磨好长时间了。有一天他找到一块废皮带,用刀割了一块,回家进行解剖,发现皮带里有几层棉麻和胶线,非常坚韧,他感到很有希望,想和竖井技术主管共同研究,却被呲嗒一顿。“这皮槽是德国进口的,连日本人都做不了,你也想试制?万一不好用,使罐笼下坠造成大事故,你能负起责任吗?”听了这番话,他虽然有些心灰意冷,但还是没有放弃,几次找到矿里合理化建议委员会的负责人谈自己的想法。

 

  恰巧这件事让当时的矿长李德仲知道了,李矿长让合理化建议委员会的负责人转告周凤昌,大胆试验,失败造成的一切后果,矿里负责。他在李矿长的支持下,有了主心骨,马上着手开始试验。他首先在普通绞车上进行试验,没有问题。经矿里同意,他带领10多名助手,昼夜加工赶制。半个月过去了,1953年5月13日60块胶槽全部做成,经检查完全合格。

 

  1953年5月14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上午八点,大罐停运,局、矿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来到绞车司机室,拆下就要磨透的胶槽,换上周凤昌研发的新胶槽。绞车司机小心翼翼地先开了几趟慢车,未发现异常情况,又开了几趟快车,情况仍然良好。高高的卷扬塔上的绞车房里响起了一片欢呼声,周凤昌研发的代用品终于成功了。周凤昌为矿山解决了重大难题,不仅矿内小报出了号外,市报和电台也进行了报道。

 

  为了赶制胶槽,周凤昌半个多月废寝忘食,没有休息,累得形销骨立,两腮塌陷,和以前判若两人。矿领导想让他恢复一下,派他去北戴河疗养,他却迟迟不肯动身,为的是再做一些备用胶槽。最后还是矿领导对他下了死命令,他才离开工作岗位。疗养期刚满,就立刻返回了矿里。他的心里还惦记着另一项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大罐罐道稳木加工。

 

  大罐的稳木是保证大罐平稳运行的重要辅助设施,大罐运行时两边的钢槽必须卡在稳木上,才能保证大罐不至于左右晃动。从上到下,一共需要240根稳木,每年必须更换一次。每根稳木长10米,用一根原木刨成,每个人几天也刨不了一根,效率极低。为了提高刨子的工作效率,他绞尽了脑汁。他的儿子是个电工,建议把普通的刨子改成电刨子。在他儿子的帮助下,集思广益,一种专门刨大罐稳木的电刨子试制成功,提高效率数十倍,工人的劳动强度也大为减轻,使竖井的240根稳木在一个月时间内全部做好并更换完毕,减少了检修时间,他又为龙凤矿立了一功。

 

  由于周凤昌的突出贡献,1953年他被评为龙凤矿和抚顺市劳动模范。1955年,被选为全国煤矿先进生产者。1956年春,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劳模大会,见到了毛泽东主席等国家领导人。

 

  在荣誉面前他不骄不躁,工作更加努力。1958年,他56岁,在住院期间,听探望他的同志说大罐提升机上外国进口的闸皮坏了,绞车只能慢速运行,产量受到严重的制约。他不顾大夫的“看管”,溜到矿里,到现场了解实际情况,并带回自己的工具,在病房偷偷摸摸地试制闸皮。一连干了三天,终于制作成功,使大罐的升降由每小时40多次提高到50多次。

 

  1963年这位屡建奇功的老劳模退休了,多年劳累成疾,1979年2月病故,终年77岁。(2016年3月17日)


该文章所属专题:王维俊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龙凤旧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