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抚顺知青

抚顺知青

于成林:大屯唱大戏

2016-04-10 05:45 抚顺七千年 于成林 680
我上山下乡的地方叫郭大屯,这里的人们习惯称它大屯。我们的到来,老乡们觉得很新鲜,也带来了那一代知识青年的蓬勃朝气,寂静的山村沸腾了.我们对工作的那股热情,赢得了乡亲们的欢迎和热心支持,使我们做起事来,信心十足,力量倍增。
于成林:大屯唱大戏 图1


  我上山下乡的地方叫郭大屯,这里的人们习惯称它大屯。我们的到来,老乡们觉得很新鲜,也带来了那一代知识青年的蓬勃朝气,寂静的山村沸腾了.我们对工作的那股热情,赢得了乡亲们的欢迎和热心支持,使我们做起事来,信心十足,力量倍增。

  下乡的第一个春节到来了,节日的来到給村子凭添了许多喜庆,农村的传统是农闲时节唱大戏。听乡亲们讲,屯子里有一些乡间艺人,能说会唱,特别喜欢唱评剧。文G前,他们每年都会发掘全村的潜力,找来一些脍炙人口的剧本,排练一些“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等剧目,乡亲们喜闻乐见,演员们也有模有样的。这是一个文化氛围很好的村子,往往正式演出的时候,乡亲们都会拉家带口前来捧场,很多老乡还都会哼两句。融入到这样的氛围里,  我们也非常兴奋,心里感觉很踏实。这是一个乐观向上的村子,有很深的民族文化艺术的底蕴,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回家吃口饭就前来排练,乡亲们兴致勃勃, 象肩负重大历史使命一样, 多可爱呀!

  但是,在那个文艺片面为工农兵服务,拼弃“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等传统艺术的特殊年代,民族艺术在歧路上走的很远。乡间文化被那几段忠字舞代替了,乡亲们的演绎热情被埋没了。我们到来之后,村委会发现我们是很有艺术细胞的一群年轻人,有潜力可挖,就把我们和老乡演员们组合起来,从入冬就开始忙活起来。其实,登台演出,对我们来说,也是新生事物。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排演了忆苦思甜的情景大戏《收租院》, 剧情讲的是四川人民反抗剥削阶级、争取自由解放的故事。给我们自己也上了一堂爱党、爱军、爱祖国、爱人民的阶级教育课。

  这期间,我们还和乡亲们一起学习排演了革命样板戏《红灯记》。就是凭着那么一股热情、那么一股干劲排练的。 对于京剧,我们只是在无线电里耳熟能详的听过,经典唱段我们跟着哼哼过,现在要饰演里面的角色,纯属撵鸭子上架,天方夜谭、难以置信。 但是,就是这个“学农组合”,创造了奇迹。实质上,也没有追求精益求精,只求过得去吧,就是要和乡亲们一起欢欢喜喜过个大年。

  乡间没有舞台,只是在村子中间,因陋就简,有一个土坉的高出地面的土台,台前的左右两根立柱上,挂了两个200W电灯泡 , 就算作舞台灯光了。台后边的院墙上,钉了一块涂满风景画油彩的旧时幕布,算作布景了。布景与剧情不够和谐,但是,要演好现代剧的热情与剧情是和谐的。村子里有两个会拉板胡的老乡,其中一个改作京胡,有一面皮鼓,中间的皮子还被老鼠啃光了,老乡急中生智、另辟蹊径,在旁边的地方凿开了一块,露出鼔皮,鼓棒就用筷子代了,皮鼓这算有了。锣、镲自不必说,这个老鼠是啃不动的。

  服装和化妆是一场群策群力的人民战争,各类服饰都是大家提供、基层发掘的。铁梅的长辫子是借隔壁杨家老姐出嫁时剪下留作纪念的辫子, 人家的钟爱之物啊,为了支持我们,没说的!多朴实啊!小日本伍长和鸠山的胡子只能用狗毛了,狗毛就狗毛吧,剪下来一撮,用胶水粘在它们的腮上,然后,用剪刀修饰了一些,还满形象的。战靴就用矿工靴了。八个样板戏是精雕细琢而萃取出来的,对《红灯记》中的大段经典唱段,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的,更何况是演绎呢?为了给老乡们 一个满意的答卷,我们在努力着,老乡们在期待着。                

  年底的一个晚上,当锣鼓点响起的时候,老乡们都早早的就吃过了晚饭,搬着小凳子,涌出家门,冒着数九严寒,守候在土台前,祈盼着这不是演员、胜似演员的表演。当他们全神贯注的看到这些即熟悉又陌生的演员面孔、享受这乡间大戏、聆听这别开生面的京腔京韵时,他们陶醉了。当我们置身于角色之中,忘我的演绎着。看到乡亲们对文化生活的渴望,是由知青和老乡们的共同努力完成的,我们满足了。

该文章所属专题:于成林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知青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