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网友记忆

网友记忆

漫话抚顺邮电之六:电报通信主流时期(2)

2016-06-12 10:29 抚顺七千年 姜斌 5386
“文革”结束时的七十年代,整个国民经济均处于徘徊之中,抚顺邮电也不例外,面临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压力。据资料显示,1978年全国电话普及率仅为0.38%,不及世界水平的1/10,交换机自动化比重更低,长途传输主要靠明线和模拟微波,通信能力严重不足,...

漫话抚顺邮电之六:电报通信主流时期 图1
电报及报封(来自网络)

漫话抚顺邮电之六:电报通信主流时期 图2
无线报务员整装待发(孙祥杰同志提供)

  我们当年使用的是带有凿孔器和自动发报器的55型电传机,能用纸带收录、存贮和发送电报。电传机操作方便,通报手续简单,按指法敲击键盘,纸页上就能打印出一行行字母或数字来。那时练电传发报的劲头可足了,大家都是在空闲的电传机上抢着练,为的是能够早点上机工作,后来我发现键盘的位置和现在的电脑键盘一模一样,因此我接触电脑打字感觉就相当容易,可以说是一蹴而就。电传既具有电话的快速,又具有打字机的准确。话传区在报房的里间,设了几部公务电话,为偏远且电报量较大的企事业单位提供话传电报的服务。单位名称用电报挂号替代,如石油二厂就是0059,凡见到0059的电报就直接电话传至厂办即为送达。稽核区是处理电报业务查询(公电)、整理装订电报底稿的地方。

  电报电话营业厅一直实行24小时昼夜服务,因而与其紧密相连的报房也要昼夜值班,机务、投递也分别有值班人员,便于处理机线障碍和紧急电报,只是夜班缩减了人员而已。那时外埠的来报量也很大,仅市区每天要送出近千封电报,遇到繁忙时一天的送报量超过上千封。电报投递员看似挺神气的工作,骑着幸福牌军绿色摩托车满街跑,可他们付出的辛苦还是蛮大的,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都必须出班送电报,而且对时限要求很严格,即使是普通电报,也要在4至6个小时内送到收报人手中。遇加急电报或内容含接车接站、病危抢救的电报,无论什么时间也要及时送出。

  那些年出现过四次井喷式业务高峰,一是知青大规模返城前后,知青与家人联系的电报明显增多;二是1975年海城地震以后,询问灾情查找亲人的电报特别多;三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更是掀起新一轮的查询亲人下落的电报高峰;四是改革开放初期下海经商的多了起来,电话还没有普及,电报就成了洽谈生意、传递商机的重要渠道。有时交接班时还有一摞电报待发,但大家都会有条不紊地按电报的受理时间排好顺序,以便在规定的时限内发出电报。


该文章所属专题:姜斌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邮电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