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网友记忆

网友记忆

漫话抚顺邮电之六:电报通信主流时期(3)

2016-06-12 10:29 抚顺七千年 姜斌 5346
“文革”结束时的七十年代,整个国民经济均处于徘徊之中,抚顺邮电也不例外,面临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压力。据资料显示,1978年全国电话普及率仅为0.38%,不及世界水平的1/10,交换机自动化比重更低,长途传输主要靠明线和模拟微波,通信能力严重不足,...

漫话抚顺邮电之六:电报通信主流时期 图1
无线报务员电台发报(王忠党同志提供)


  我也倒过几年夜班,最打怵的是每隔一小时发一次的天气电报,因为气象部门要把每一时间段的天气预报发布给周边的机场和气象台,包括军用机场。这种电报使用密码,短短几组,但要求时限高,不能出现差错,因此我们都不敢有丝毫懈怠。要赶上汛期逢大到暴雨的时候,水情电报激增,报房里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但同事们都以汛情为令,无论是上下夜班还是休息的都会不约而同的赶到单位,自觉投入到处理水情电报的行列,体现出那个年代大家特别讲团结协作和奉献。

  还有无线报务员的工作更神奇,他们平时安排在营业、值机、投递等岗位,到了汛期就派上了用场,他们要背负15瓦电台到抚顺农村的一些水文站协助那里的专业人员及时将当地水情资料用无线电台发出去。他们的工作状态如同战争年代的战地指挥所一样,电台、天线、马达、电键、耳机构成了一幅无线报务员紧张工作的画面。大伙房水库、清原南口前、新宾苇子峪、汤图乡的占贝(村)、睦家电站等这些水情重要节点位置都是抚顺市局负责派出防汛电台的地方,一般3小时电台会晤一次,必要时1小时一次,遇水位上涨或当地水库容量达到危急情况时保持24小时随时沟通,弥补了当时通信能力不足的缺陷,为汛期的通信联络提供了有力保障。

  1985年新华邮电大楼建成,第二年电报值机、机务以及无线设备由中央大街南院搬迁至新大楼里,标志着抚顺电报通信枢纽完成了历史性转移。但随着通信科技大潮涌来,电话日益普及和手机、互联网的兴起,电报通信的辉煌渐渐淡去。八十年代后期以后,市话装机迅速崛起,电话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电报业务逐渐萎缩并成为历史,成为人们的记忆。报务员,这个曾经人丁兴旺、忙碌不停的职业也渐渐消失。我们这批电报人既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也是信息时代的过客。(待续)

该文章所属专题:姜斌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邮电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