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网友记忆

网友记忆

郭秀江:由“借宿”说开去(2)

2016-06-30 15:03 抚顺七千年 郭秀江 1719
“借宿”现象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改革开放以前那些年月里,平民百姓家常有去邻里“借宿”的事。《漂》文中配图上的红砖平房,大概多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

郭秀江:由“借宿”说开去 图1
90年代抚顺老工业区的工人住宅(摄影:金文斗)


  东北的农村就没有如此的讲究了。我们插队的辽西农村,住房通常为连体五间,中间为灶房,左右各两间,宽敞是宽敞,但一览无余,无遮无挡,一家人一铺大炕。至于再往北边来,还有对面炕的。讲究的人家晚上对炕一面拉起个帘子,算是有个遮掩。

  现在想想,比起山东人,东北的不讲究,一来是礼教传统不如山东深厚,二来有气候的原因,东北冬季严寒漫长,取暖是个大问题。

  我们的知青时期生活虽然艰苦,可在居住方面,比棚户区强多了。

  插队初始,队里安排我们仨女生住一位大妈家。一铺炕,挤挤擦擦了并排摆四套行李,但大家同一性别,倒也自然。   

  大妈的住房是两间,里间闸起做了仓库,这样方便了我们擦擦洗洗,有个隐私的空间,这点是棚户区难得的奢侈。再后来,我们女生有了单独的居室,比起村里的姑娘们还宽绰。

  后来再去读书,学生宿舍是挤了一些,上下铺,不大方便,比不得如今的大学生。但我们那时是不缴费的,不交学费,不交住宿费,好像连教材费都不交。福利如此,国家困难,没什么可说。

  1977年成家几个月后,正好赶上厂里分房,仍是一居室——一室一厨一卫,与隔壁共用一个小小的凉台。虽然不宽敞,但比起同时代京城及大城市里的千千万万个“张大民”来,条件好多了。

  1982年秋,我家终于住进了厂里新落成的一栋住宅楼,从此结束了一居室的历史,而且厂里决定了从此建楼不再设一居室。

  住房条件的改善,对幸福指数的影响显著,特别是由一室变为二室,空间增加了近一倍,原来大床小床书桌箱柜等几样必要的几样家具挤在一个屋里,床下也堆得满满的,这会一下子疏散开来。还让我们高兴的是,新房每个房间都设有一个大壁橱,安排好了,外边几乎没有什么零零碎碎,空间一下子就敞亮起来,心不由得也宽敞了好多。

  搬家那天,4岁的儿子高兴地从这屋走到那屋,新鲜的很。不仅他觉得新鲜,我们大人感觉也新鲜啊!这点,儿子比我们幸运,他生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自小就感受到社会进步带来的成果。


该文章所属专题:郭秀江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