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传记专栏

传记专栏

龙凤旧事:《矿山十年》之[04]初学乍练

2016-07-27 04:53 抚顺七千年 王维俊 2966
我有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但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叫害怕。看着一眼不到顶的大窟窿,顶着时不时掉下来的碎石,听着石头砸在安全帽上的噼啪声,就好像阎王爷在敲门,两腿有些发抖,大汗淋漓。
《龙凤旧事》之矿山十年(4)

  初学乍练

  有句话叫“新来的户,不知道路”,刚入矿的时候就是这样,面对的都是新鲜面孔、新鲜的事儿,什么都得从头学起。

  我入矿的时候,政治气氛很浓,每天的班前会,都要有“必修课”,就是念一段上级的文件或报纸。当然报纸上的内容都是队里的支部书记事先选定好了的,感到挺新鲜,下乡的时候可没这一说。报纸由谁来读,好像没有专门的读报员。

  现在队里、班里人员可以说是来自“五湖四海”,构成有点儿“老龄化”。五十岁以上的能占一多半,文盲和半文盲占三分之二,没几个有文化的。60年代来了一批“盲流”,都是关里受灾地区投亲靠友跑来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哪儿的都有。60年代末又分来一批复员兵,老家大多是岫岩、铁法的,年级都在三十郎当岁,都住独身宿舍、“大房子”。可能岫岩的兵多一些,因此,有一个共同的外号统统叫“老岫”,这些“老岫”绝大多数分配到采掘一线。他们说话乡音很重,有点儿像大连一带的口音。管“昨天”叫“夜个”,管“漆黑”叫“墨和墨和地”。那调挺难拿,学不上来,说不好是哪的口音。

  我们队分来几个复员兵。平均每个班也就一、两个,绝大多数复员兵来自农村,没多少文化,出类拔萃的凤毛麟角。再有就是分来几个初中毕业留城的学生,分到各个队稀稀拉拉,也没多少文化。你想文化大革命后期有几个正经念书的,学点文化都还给老师了。虽然我高中只念了一年,但初中文化还是有的,这回可显着我了,矬子里头拔大个,每天读报的任务就责无旁贷地落在我的头上,我很认真,尽量别整出笑话。

  那时候报纸的内容也很单一,主要内容就是“批林批孔”,“学法批儒”,有些之乎者也,“克己复礼”、“天马行空”,半文半白,听得老工人们昏昏欲睡。不管听懂与否,就是按队里的规定念吧,念完就算完成了任务,也不讨论,也不发表“听后感”。报纸念罢,带班队长和班长开始分配工作任务,还是那一套:上个班干了几遍炮,给了几架棚,进了几米道,我们怎么干,云云。然后就是狠抽一顿烟,开拔,换衣服!

  我像个影子似的跟着师傅,负者给他拿斧子、锯。我师父是木匠,井下的六级木匠,级别不低,实际不是那么回事,六级是工薪的级别,不是技术级别。像我们一入矿就是三级工,工资45.18元,四级52.87元,五级65.73元,六级72.87元,七级86.92元,八级99元,是最高级别。一提起八级工,让人肃然起敬,都把他当队里的元帅看。我们班就有一个老工人是八级工,在我们眼里,就是老祖宗。队里也就他一个,队长才是个六级工。像副队长、班长,也就是个五、六级工。

  我师父是六级木匠,在我的眼里了不起。木匠活一定很好,一唠起来才知道,他连一个小马扎都不会打,真新鲜,就是井下的大木匠。就会拉木头、给棚子、打木头垛、处理冒顶。但可别因为他不会真正的木匠活而小瞧他,真正的木匠到井下一样拉稀。我觉得只有在这里,才能体现出木匠的真本事。

  给他当徒弟不是我的本意,我很愿意像其他年轻的伙伴一样抱着风钻向岩石开战,有股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先锋劲头。

龙凤旧事:《矿山十年》之[04]初学乍练 图1

  (图片来自网络)


该文章所属专题:王维俊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龙凤旧事  矿山十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