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传记专栏

传记专栏

龙凤旧事:《矿山十年》之[07]井下工装(4)

2016-08-18 08:35 抚顺七千年 王维俊 1587
每当我看到有些画报、广告、封面刊登一些穿着整整齐齐的蓝色的工作服,脖子上扎着雪白的毛巾、腰里勒着牛皮带,脚上登着黑亮的胶靴,头上戴着泛着亮光的安全帽的时候,我感到矿工穿的真好...


  冬天冷了,从更衣室到井口,坐大罐,到井底车场,再坐人车,这一路要一个多小时,巷道里的风终年不变,都是来自地面,由巨大的鼓风机排到井下,温度不高,风速极高,按速度最小也有五级风,有时候走道都十分费力。那时候没有棉工作服,想要御寒,就得自备棉袄。这下子热闹了,因是自备,那就什么样的都有了,有中山式的,有人民服式的,有长的,有短的,有有袖的,又没袖的,有皮的,有翻毛的,五花八门,各放异彩,争奇斗艳。但都有一个特点,都像鹰抓的似的。棉的漏棉花,皮的漏窟窿。都是埋里埋汰,油哧麻花,破破烂烂,都是满带煤尘、岩尘,远看就像一队队叫花子,还不如叫花子。那时候有个顺口溜:“远看像要饭的,近看是吃刨煤这碗饭的。衣服没袖子,垫个屁股垫儿,要问你们哪里来,我们来自采掘一线”。就这身打扮,和画报上的相去甚远?为了让棉袄能整齐点儿,就得自己补,粗针大线,什么色的补丁都有,补来补去,棉袄老厚,很沉,师傅们开玩笑说,“这叫气死北风压倒驴”!

  在这里声明一下,我没有污蔑煤矿工人的意思,因为我本身就是,也没有污蔑社会主义人民新矿山的意思。解放这么多年了,矿山的条件好多了,矿工就穿这样?那是大环境,在具体的小环境里,没有太大的变化,爱信不信,不信你可以去问问矿工,我说的一点也不玄乎,都是真的。每天出千吨的煤,每天掘十几米、甚至几十米的巷道,正是这帮穿得像叫花子的人们干出来的,你不觉得面对他们该肃然起敬吗!

  井下的条件极其恶劣,环境险恶,不是大马路,也不是公园,更不是别墅、星级宾馆。是那些徜徉在那样环境中的人想都想不到的。也可以说,什么样的好衣服在这里都会黯然失色,都会成为束缚生产力释放的桎梏。越是普通、越是随便,反倒越可以让人放开手脚,甩开膀子大干。

  矿里不是想不到冬天工人下井的寒冷,也想千方百计地解决这个难题。但当时棉布缺乏,都是凭票供应,解决起来相当困难。到了1976年,矿里给采掘一线的工人每人发了一件灰不灰、蓝不蓝的劳动布面、带垄沟的大坎肩儿,还没有领子。看到它让我想起一段相声中的词儿“没有袖,那叫坎肩儿”。不分大小号,都一样。身高体胖的穿上像个蝈蝈身上的“鞍子”,瘦小枯干的穿上像个道袍。看着崭新的大坎肩,想想井下的环境,怎么也舍不得穿。“唉,回去加俩袖不就是件儿崭新的大棉袄吗?一时间,家家老娘们有活干了,没老娘们或老娘们手拙的,就到成衣铺去做,没几天,街道上就出现了一批身上一个色儿,袖子、领子一个色儿的大棉袄。老工人说,第一次穿矿上发的棉袄,相姑爷,看老丈人儿都不糠了,指定能混顿酒回来。我也照此办理,让手巧的老婆给接上袖子,扎上领子,还安上一个外兜,挺好看的,受到师傅好一顿表扬。棉袄都改成了,可没一个舍得穿到井下的。下井还是那件儿破棉袄,那件像鹰抓的,千疮百孔的破棉袄。

  矿工的穿戴是没个看了,有的哥们儿说,是矿上的水好啊,一洗完澡,就像个人样了。破烂的衣服焕然一新,心情立马就不一样,走在街上,谁敢说咱们是下井的。想到这,就又有点儿飘飘然了。(2016年4月18日)

该文章所属专题:王维俊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龙凤旧事  矿山十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