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满洲文化之东海莽原上的舞者(7)
二、扬烈舞
这个舞蹈曾在宁古塔流传过,每逢正月十五,都要在街头演出。主要演员是猎手(四人或八人不等),他身着武士马褂、箭袍,脚穿皮靴,头戴暖帽,手持弓、箭,脚下绑着九寸高的高跷,“骑”在禹马上。禹马类似今天的跑驴。其次是扮演黑熊,他身着熊皮,手持短刀。另外有村民男女,村女手持红绸,村男手持簸箕和鼓鞭。(人数不限)
扬烈舞共分五折:
第一折远望,熊从林中溜出,窥视田野庄稼。趁机偷吃苞米,用“悄步”“矮身”“啃苞米”“滚身”等舞段表现熊笨中有匚,慢中有快的特技。
第二折追踪,禹马上场,年轻猎手们跃马扬鞭追捕野兽。用“陷坑”、“跳涧”等高难动作,显示演员的技术水平。
第三折行围,是和黑熊搏斗场面。用“串花”、“追捕”、“跳刀”等动作,表现猎手勇敢、敏捷、机智的性格。
第四折神武之功,通过猎手的“追”、“冲”、“围”、“跳”等复杂动作,进一步显示禹马上的猎手高超技术。
第五折猎成,是全舞最热闹的场面。猎手获胜归来,村民载歌载舞,他们舞动红绸,击动簸箕迎接凯旋的猎手。其中有簸箕舞、手鼓舞、蟒式红绸舞等舞段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
扬烈舞最早是在秋收后在场院中举行,以后发展到和其它秧歌一样,每逢元宵节在街头演出。到民国初年,已不多见了。
三、巴拉蟒式
巴拉是满语,汉语意思是不受管束的人,又称林中人。所以这个舞蹈又叫野人舞。
巴拉蟒式是巴拉人舞蹈。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后,有一部分女真人不愿归顺,而逃到大森林里过着原始生活,康熙末年才逐渐出山归顺。这个舞蹈就是巴拉人宁姓氏族流传下来,同治年间,旗务学堂教习宁公传给多尔泰、梅崇阿。多尔泰传给其子张福来,梅崇阿传给其孙女梅淑琴和外孙付英仁才流传至今。
据崇阿公讲:“巴拉人在林子里仍然过着原始生活,每年有祭神活动,届时除了祭祀外,青年男女要跳起这个舞蹈,到了高潮,火把一灭,男女青年各找自己伴侣,谈情说爱结成良缘。第二天,拜见以双方父母就算结婚。
清朝嘉庆以后,演变成庆丰收的娱乐活动,人数不限,但必须男女各半,共分五抛列(五段)。
一抛列开门红。升起篝火,一此青年男女举着火把,由大金口(大唢呐)、鼓、手鼓、串铃、大号木梆子等伴奏,舞队出场。表演的歌诀是:
男女抱头扭腰上,左顾右盼串莲花。
忽然一声才冬响,男队举跳狂欢笑。
再听金口叽呀调,女队大旋围男跳。
全队绕堆飞三式,小旋飞鹰扭腰走。
四个执火把者,从火把队中走到篝火旁。
7 |
相关文章
-
08-04满族萨满舞蹈的古崇拜意识论
-
04-06访抚顺市剪纸艺术家戚永芬女士
-
01-12访我市著名表演艺术家--曹杰臣
-
11-13抚顺市第一个获国际奖的木雕艺术家
-
10-27在抚顺新宾境内努尔哈赤创制了满文
-
06-08清朝的发祥地之——古勒寨
-
05-18东北人参“滋养”清朝二百年
-
04-11寻根溯源话说抚顺“满族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