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2月13日,毛泽东主席视察抚顺铝厂。在视察整流车间过程中,看到车间办公桌上有一本小册子就问道:“这是什么?”时任抚顺铝厂第一副厂长兼总工程师的韦涵光回答说:“这是为培训青年工人编写的讲义。”毛主席拿起来认真地翻看,并不时地点头表示满意。
1948年底沈阳解放后,以王首道、陈郁、吕东等同志为首组建了东北工业部。东北工业部成立后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接收工厂,恢复生产。
抚顺市西部原来有一个铝厂,名字叫满洲轻金属制造株式会社抚顺制造所,是伪满政府和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于1936年11月合资建立的。该厂利用本溪附近的矾土页岩和东北的电力资源,主要生产金属铝和矽铁。设计能力为年产万吨,实际最高年产量只达8557吨,技术装备为三十年代水平,劳动条件恶劣,生产效率低。1945年日本投降后,苏联红军进驻抚顺,将工厂的主要设备、大型供电设备等拆卸运往苏联,工人也大部流散,工厂完全处于停产状态。
1948年底,东北工业部有色金属管理局接管该厂后,成立抚顺制铝厂保管处,负责保护工厂设备。
1949年9月,苏联应邀派出了以尤金为首的10余人考察小组。我以东北工业部代表的身份,同东北有色金属管理局局长李华同志和马龙翔同志等陪同尤金一行,对抚顺铝厂进行了为期1周的考察,目的是为重建铝厂作准备。
1950年10月,苏联方面提出了抚顺铝厂第一期建设的计划任务书。1951年12月,在东北工业部召开了抚顺铝厂初步设计审查会议,批准了苏联专家提出的初步设计方案,确定年产铝锭能力为1.5万吨。
当时工厂已开始组建,命名为抚顺三〇一工厂,任命张戈为厂长。这个电解铝厂与山东张店铝厂(氧化铝)哈尔滨一〇一厂(铝加工厂)以及吉林碳素厂,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铝工业体系。
当时确定的建设原则是尽可能地利用工厂原有的固定资产,以节约建设资金。为了便于工作,施工设计也决定在抚顺铝厂进行。1951年末,以苏联专家克列苗诺夫为首的设计小组共20人,首批来厂。我是1952年7月正式被派到抚顺铝厂任副厂长的,主管设计和生产准备工作。为了配合苏联专家,厂里成立了设计科,调集了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其中包括工艺、设备、土建等各种专业,经过较长期的锻炼,这些同志大部分成了我国第一批铝厂的设计专家。
在战争年代,我参加过根据地的军工生产,东北解放后,苏联专家帮助我国建设现代化的企业,我思想上是很高兴的。尤其是自己能亲自参加苏联援助我国的156项工程中的一项,建设新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电解铝厂,更感到十分荣幸,心情无比振奋。为了能够适应工作的需要,包括我在内,当时大家都在学习俄文,希望尽快掌握苏联的先进技术和管理工厂的先进经验。当时苏联对我们的援助是真心诚意的,我们的态度也是虚心诚恳的,所以双方合作比较融洽,关系比较协调。
1945年日本投降后的抚顺铝厂
在加强生产准备工作方面,厂里专门成立了生产准备科,负责物资和技术的准备工作。但由于缺乏经验,当时主要是根据苏联设计的资料作了一些初步的准备。
为了适应现代化大电解铝厂将来生产的需要,我们把培训干部和工人作为当时厂里的主要任务之一,狠抓不放。采取的几项主要措施是,第一,把日伪时期的老工人尽可能地从各地请回来。这些人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他们却有一定的炼铝的实际经验。现在看,这实在是算不得什么,但在当时,对恢复炼铝生产却有很大的帮助。第二,把从南方招聘来的高中毕业生组织起来培训,使之掌握现代炼铝技术。第三,委托东北工学院、沈阳有色金属学校开设轻金属冶炼专业,培养中高级的专业技术人材。第四,从1952年起,工厂办了技工学校,招收相当于初中文化程度的青年工人进行培训,从而解决了技术工人的来源问题。此外,厂里还在1953年派出了以副厂长王成之为首的23人(其中技术人员14人)实习组,到苏联第聂伯铝厂和玻利夫斯克氟化盐厂实地进修。所有这些措施,对缓和当时既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又缺乏炼铝技术工人的矛盾,确实起了积极的作用,大大促进了抚顺铝厂的重建和生产恢复工作。
此外,我们还把当时的一些文化水平低的老工人组织起来学习文化,以便于他们更快地提高技术操作水平。我们还把技工学校分成电气、铝电解、氟化盐和阳极糊等专业,请技术人员讲课,让学员掌握基本知识。同时,随着工程的进展,又让他们参加基建工地的劳动,以熟习工厂的实际。对东工和沈阳有色金属学校分配来的学生,则分别让他们参加基本建设和生产准备工作。
为了取得生产的实践经验,我们在苏联专家巴甫洛夫指导下,由设计科设计并修建了2台2000安培的预焙阳极电解槽,用直流发电机组供电。虽然这2台电解槽容量很小,同苏联设计的大电解槽相差极大,但其生产原理是一样的。通过设计实践、建设实践和生产实践,大家学到了不少知识,对铝电解生产有了基本的概念。
在铝厂正式投产前,我们又安装了6台5000安培的侧插自焙阳极电解槽(即工厂生产用的槽型),将原有的2台预焙槽也改为同容量的自焙槽,并用水银整流器供电。在这8台电解槽的生产试验中,我们先后培养出30多名技术人员和200多名工人。
我们还组建了一支负责电解槽大修的施工队,与基建队伍并肩参加电解槽的基建施工。在苏联专家指导下,通过实际参加基建施工,掌握了电解槽大修的技术,后来这一施工队成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安装和检修专业队伍。
根据设计要求的工种,我们选派出各种人员到各有关的工厂实习,使绝大部分生产岗位的工人都在投产前得到了应有的训练。
当苏联提供的技术资料交来之后,分发给各个工种的人员学习。为了尽快掌握炼铝技术,为国家工业化作贡献,当时全厂的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非常高涨,人人争先恐后,学习效果也很明显。
经过一系列的工作,到铝厂试车期间,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支经过训练、能掌握技术的新中国自己的炼铝工业队伍。
日本侵占抚顺期间轻金属(抚顺铝厂)的独身寮 傅波拍摄
抚顺铝厂第一期工程是1952年4月开始施工的。整个土建工程和设备安装都是在苏联专家指导下进行的。当时,我们对工程质量十分重视。记得有一次发现电解槽混凝土基础质量有些缺陷,厂长张戈同志为此专门在大会上作了检讨,对直接责任者还给予了必要的行政处分,这件事在职工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对保证后来的工程质量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经过两年努力,氟化盐车间和阳极糊车间等辅助车间分别于1954年3月和8月顺利投产。为整个炼铝生产打下了基础。紧接着,铝电解车间也正式通电投产了。并且很快就产出了第一批铝锭。为了庆祝新中国电解铝工业的诞生和全厂广大职工辛勤劳动结出的硕果,在通电投产这一天——1954年10月1日,即建国五周年的光辉日子里,全厂职工以无比兴奋的心情举行了庆祝大会。
1955年开始进行第二期扩建。扩建设计由苏联铝镁设计院负责,1957年7月28日建成投产。指导第二期扩建工程的苏联专家虽然比第一期少,但由于有第一期工程建设和生产的经验,试车比较顺利,产量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很快就达到了设计要求的水平。
1957年8月,我们又进行了第三期扩建,并于1959年5月份投入生产。这一期扩建工程,从设计、施工到生产,都是我们自己独立完成的,工作进行得相当顺利。这充分说明,到那时止,我国在建设铝广方面的技术力量巳经成长起来了。后来,我们又进行第四期扩建。到1965年,抚顺铝厂电解铝的生产能力已达到年产10万吨的水平。
抚顺铝厂
抚顺铝厂在本厂生产建设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作为新中国铝工业的基地,它还担负着为国家培养输送大批炼铝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任务。这之后的30多年里,它不仅为国家生产了上百万吨的铝锭,有力地支援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还向全国其他铝厂输送了大批的炼铝技术干部、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全国所有的炼铝工厂,几乎没有哪一家没有抚顺铝厂去的人。这不能不说是抚顺铝厂的光荣和骄傲。
30年过去了,我国的铝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地发展壮大。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正确路线指引下,我国炼铝工业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在全国已经有8个大中型电解铝厂,30多个地方小铝厂,年产铝锭能力达到50万吨以上,炼铝技术也有了长足进步。现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又提出在整个有色金属工业中要优先发展铝的正确方针,使铝工业战线上的广大职工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正在为“七五”期间把我国铝工业提高到薪的水平而大步前进。展望未来,前途无限美好!
-------------------------------------
(本文于1985年10月撰写,作者曾任三〇一厂副厂长、总工程师,后任冶金部有色金属生产司总工程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技术经济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