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研究:佛教与中世纪东北亚的政治变革(3)
2017-01-30 12:25 《求是学刊》1996年第05期 韩瑞常
6113
宗教作为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不同的政治功能。第一个政治功能表现为:在新旧两种社会制度更替时,宗教可以成为社会进步阶级的思想武器。第二个政治功能表现为:在整个中古时代,佛教各派别充当了各社会集团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或充当被压迫和被...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相互认识的必经阶段,是相互学习的必然前提。佛教为了在中国土地上生存和发展,主动适应中国传统文化。来华的僧人在译经时,采用选、删、节、增手段,使有关译文尽量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相吻合。尤其是在敬王思想观念上,佛教自动向儒学靠拢。佛教徒用心良苦,甚至在佛法里为自己的忠君思想找到了合理的依据。晋代道安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⑥]。佛教徒不仅有言,而且有行,每遇天子诞辰,帝后忌日,寺院便举行纪念会,僧尼们诵经行仪,为帝王求福,祈国运长久。佛教的中国化,使佛教政治素质进一步提高,更加适合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正基于此,进入封建时代之后,东北亚地区的封建统治者充分利用了中国化的佛教的忠君护国的政治功能,把佛教作为收拾人心,巩固封建君主专制政权的手段。例如新罗,在统一三国后,族长制残余势力仍进行顽强地反抗斗争,国王为 了巩固刚刚建立的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便进一步提高佛教的国教地位。为了满足国家的政治需要,许多僧侣纷纷到唐朝学习佛教文化,并及时引进新罗。这样就把唐朝兴起的五大教派即涅磐宗、戒律宗、法性宗、华严宗和法相宗移植到新罗。在新罗全盛时期,华严宗被新罗封建统治阶级称颂为至诚的信仰。华严宗阐述了一切和谐和一中有多,多中有一的教义。这一教义很适合君主专制国家的政治需要。到高丽王朝时期,佛教笼络人民的政治功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僧侣们忠诚地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竭尽全力地宣扬忠王护国思想。为了增强佛教笼络人心的效能,国王经常到佛院做佛事,并由国家财政支付巨款,设宴招待成千上万的僧侣。高丽王朝所豢养的数十万僧侣,成为封建政权的忠诚的卫道士。
在封建时代的前半期,东北亚地区的其他封建政权,也把兴佛作为忠君护国的政治手段。例如,中国东北地区的地方封建政权渤海国,尔后的辽国和金国,日本列岛的诸封建王朝,都把佛教作为维护国家的政治机器。从社会历史效果上看,佛教确实达到了巩固政治变革成果,完善封建政治体制和维护封建君主专制政权的目的。
二、社会政治集团的政治工具
佛教不仅是推进社会政治变革和巩固政治变革成果的思想武器,而且它也和其他世界性宗教一样,在东北亚地区整个中古时期,充当了各社会政治集团的政治工具。佛教的这种政治功能,主要表现在各社会政治集团之间的斗争和与外部入侵势力的斗争上。从而展示了佛教在社会变革中的截然相反的两种不同的政治作用。
佛教要发挥这一政治功能,必须首先实现地方化。如前所述,东北亚地区的佛教来自中原地区,中原佛教源于印度。印度佛教是印度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选择、改造和重构,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从而融入中原的传统文化。佛教传入东北亚主要是以中原文化的形式出现的。尽管东北亚地区属于中原文化圈,但佛教要适应本地区的政治需要,仍需要进行一次新的选择、改造和重构过程,形成本地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从而融入本地传统文化。
3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
01-28口述历史:八级工真手艺—郎有栋口述
-
01-28盘点那些已经或正在消失的年俗文化
-
01-26王尧:难忘母厂过春节
-
01-25程尼娜:东北古史分期探赜
-
01-25口述历史:惹不起的八爷—陈国波口述
-
01-24龙凤旧事:《矿山十年》之[23]我的婚礼
-
01-24杨军:从先秦恋俗看孔子的出生
-
01-24矿山人记忆中的大伙房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