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抚顺

文化抚顺

盘点那些已经或正在消失的年俗文化

2017-01-28 08:15 抚顺七千年 卢然 2335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而年俗文化是东北传统文化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年俗的变化其实也是东北发展变化的缩影。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年俗自然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甚至有不少渐行渐远...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而年俗文化是东北传统文化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年俗的变化其实也是东北发展变化的缩影。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年俗自然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甚至有不少渐行渐远。

  挂家谱少了

  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在东北一些家庭,每年一到过年家里的长辈就会在屋里向阳处悬挂家谱,家谱上的图案全部为人工绘制。小时候,每到春节,我家就挂家谱,家谱下方摆放很多贡品。现如今,在抚顺春节挂家谱的极少。


盘点那些已经或正在消失的年俗文化 图1


  不再留隔年饭

  除夕要留隔年饭。老辈人管“隔年饭”又叫“接年饭”,特指的是大年三十那天蒸熟的米饭,从中盛出一碗来不吃,留着转天再吃。因为过了三十就是大年初一,所以留下这碗饭跨年再吃以求新的一年里能天天吃饱饭,不断了口粮,讨个“年年有余粮”的彩头。早年间物资匮乏,能顿顿吃个饱饭就算是那一辈人最大的愿望。如今,人民不再为吃不饱而犯愁,所以这个“隔年饭”也就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


盘点那些已经或正在消失的年俗文化 图2


  挂钱儿没了

  过去,人们为了将春节气氛搞得喜庆、热烈,除了大门两侧贴春联外,还要在两扇或一扇门上各贴上一个“门神”,门的上方还要贴上“挂钱儿”(有称“挂旗儿”)。若是有小院的话,在小院的四面的墙壁上贴一个“满院春光”;在自家院的最显眼之处贴上“出门见喜”、“抬头见喜”,凡此种种,无不充满着浓浓的年味和喜庆。而如今,“门神”不见了,连古老而传统的书法春联也多被那呆板而单一的印刷品取而代之。


盘点那些已经或正在消失的年俗文化 图3


  不再贴年画

  根据传统年俗,农历腊月二十五家家户户要在窗上和墙上张贴各式年画,以表达内心对即将到来的新的一年的企盼之情。而现代人在张罗过年的同时,可还记得“年画”为何物? 中国传统年画多以反映当地人民的生活和风俗习惯为主要内容,鲜艳浓烈、节日气氛浓郁,画面情趣盎然,例如“胖娃娃”、“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等,数百年来几乎覆盖了从南方到北方所有的中国家庭。而眼下不止是城市,就连年味颇浓的农村,年画的影子也悄然循去。


盘点那些已经或正在消失的年俗文化 图4

  穿新衣习俗淡了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新年穿新衣的期盼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迫切,从只有过年时才能做上一件新衣服到现在平时想啥时候买新衣服就啥时候买,这样的变迁让人欣喜的是市民的日子都越过越好,而遗憾的是年味儿却渐渐地变淡了。


盘点那些已经或正在消失的年俗文化 图5


  小孩不再提灯笼

  灯笼是我国年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时候,很多家长都带着小孩子一起扎灯笼,东北的小灯笼多是用高粱秸秆扎成,外面糊上彩纸,小灯笼里面立起一根小蜡烛。除夕晚上,小朋友们手里都要提着一只小灯笼四处玩耍。如今,基本见不到手工制作的小灯笼了,也见不到小朋友提着灯笼。现在的小孩子晚上除了看电视就是玩手机打游戏,基本不出门。


盘点那些已经或正在消失的年俗文化 图6


  消失的滚冰

  在东北很多地方,正月十五这天吃过晚饭,伴着头上一轮圆月,乘着皎洁的月光,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仨一伙、俩一串结伴走出了家门,大家说着笑着,走向井沿河边沟旁,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滚冰活动。滚冰习俗很简单,就是人在冰上来回的滚动,通俗一点说就是人在冰面上打轱辘、打滚儿。据说这一活动可以滚去一年的晦气和疾病,滚来平安和幸福。如今,很多人都没听说过这个习俗。


盘点那些已经或正在消失的年俗文化 图7


该文章所属专题:卢然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春节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