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友记忆

民生记忆之二:岳母家的饭菜

时间:2017/2/2 13:10:08   作者:姜斌   来源:抚顺七千年   评论:5
内容摘要:有一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我从几十年亲身经历“食”的变化中,特别是岳母家饭菜的升级中,体会到了社会发展的变迁。现在粮站(店)已是荡然无存,购粮证、粮票、各种副食卷早已退出市场,成为是收藏爱好者的珍品

民生记忆之二:岳母家的饭菜

  最近有一首歌曲通过网络和微信传播,“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有父母老小,有兄弟姐妹……”深深地拨动了我们50后这代人的心弦。仅从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吃饭来说,就能产生强烈的共鸣。现如今,看着菜市场或超市里琳琅满目的主副食商品,真有点眼花缭乱,妻会时常问我买什么?吃什么?要什么?现在市场上吃的食材实在是太丰富了,啥都有啊!可我的脑海里却不时地萦绕着往事的记忆。


  我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初,那时候新中国百废待兴,面临着一个重要考验就是要解决当时5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据记载,当时由于粮食短缺,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发布政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釆取凭证定量办法。于是购粮证和粮票出现了。那时候有国家粮食部发行的“全国通用粮票”,俗称“满天飞”,后来每个省有了自己省的粮票,俗称“吃遍省”,再后来还有自己市的粮票,俗称“本地吃”,一直沿用了三十多年,购粮证和粮票,几乎伴随了那个年代所有中国人。


民生记忆之二:岳母家的饭菜
上世纪80年代粮食定量证明

民生记忆之二:岳母家的饭菜
抚顺地方粮票
民生记忆之二:岳母家的饭菜
抚顺市肉票


  我在家是老大,后来有了两个弟弟,清一色的男子汉,解决吃饭问题成了我们家的头等要务,父母亲紧衣缩食为的是让我们吃饱饭,姥姥再接济一些,特别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父母亲常为家里吃饭问题发愁。我还记得秋天时他们会去郊区大地捡拾一些人家遗弃的菜叶、萝卜缨或能吃的野菜,还会不失时机地买点什么“代食品”、“人造肉”等。


该文章所属专题:姜斌专栏

标签:姜斌 民生记忆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评论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入口 [ 举报 ] 投稿邮箱:fm684@qq.com

Copyright @ 2011-2012 FS7000.com All Right Reserved
 交流群 QQ:60343630 辽ICP备2022000827号
本网法律顾问:抚顺绿茵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  林波   


「本网站独立运行,与任何机构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