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东北 > 东北民族

东北民族

汉朝汉人与周边民族交融后的发展壮大

2017-02-20 18:32 博客 徐亦亭 1776
汉朝汉人不同的地域风俗文化,推动了汉人汉文化与其周边民族文化的交融,促进了汉人和周边民族的融合,使汉朝成为历史上汉族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
  徐亦亭 1942年8月生,浙江宁波人。196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教育研究》杂志常务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副编审。中国民族史学会会员等。参加《辞源》修订并撰写贲、贵等10个字头140多条辞目,已于1988年出版。由其实际组稿和编纂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获辽宁省1994年图书一等奖等。现已出版学术专著有《汉族源流概说》等。发表了40多篇学术论文,产生较好反应的主要有《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等。

  目前,除继续汉族和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及撰著外,正在对少数民族教育史进行研究,并已发表了一些文章。

汉族源流之十二

  汉朝汉人不同的地域风俗文化,推动了汉人汉文化与其周边民族文化的交融,促进了汉人和周边民族的融合,使汉朝成为历史上汉族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朝汉人注重渊源于古代华夏的先世血缘传承,积极发展和周边民族的交融。汉朝汉人不同的地域风俗文化,不仅巩固了不同地域上的汉人团结统一,而且也对周边民族起着有力的吸引和聚合作用。

  在封建统治者的策动下,通过儒家思想的统理,汉朝形成和出现的汉人不同地域风俗文化,“随君上之情欲”而对周边民族进行着“移风易俗”的教化,成为周边的一些游牧民族,及江南和东南沿海的百越民族,学习、接受汉人汉文化,逐步融合于汉人汉文化的便捷途径。

  一、汉朝汉人与北方和西部民族的交融

  汉朝与汉人发生密切交往、互相融合的北方和西部民族,主要是当时的匈奴、氐、羌等游牧民族。

  1、汉朝汉人与匈奴的交融

  匈奴是周秦时期中国北方重要的游牧民族,春秋之时,秦、晋、燕以北的,自陇西东至辽东的广袤地区上,“散居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按《史记•匈奴传》所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反映并说明了,匈奴是和夏后氏有着渊源关联的北方游牧民族,战国时才出现匈奴之名。


汉朝汉人与周边民族交融后的发展壮大 图1


  秦末汉初,匈奴灭其东方的东胡,掳其民畜。打败北部的丁灵、西驱大月氏,南下攻占黄河以南的河套地区,与汉朝的郡县相连。汉朝封建统治者从高祖到武帝初,一直对强劲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四次以宗室女嫁匈奴单于,并岁岁赠给大量粮食、丝帛等物。这也在客观上推动和促进了汉人与匈奴间的民族交往和融合。

  但是,出于游牧民族文化的特性,“随畜牧而转移”的匈奴,经常“逐水草”而进入汉人的定居农耕地区。匈奴是“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而对于汉人的农耕生产文化,则是不堪的扰乱和掳掠。因此,汉武帝经过长期的积蓄,先在陇西(治所在今甘肃临洮)、代郡(治所在今河北涞源)一带集结大军,阻击匈奴的南进。继之,又发动了元朔二年(前127)、元狩二年(121)和元狩四年(前119)的三次大规模的出击,使匈奴再也不在漠南称王,汉人汉文化地区出现“边城晏闭,牛马布野”的和平安宁景象。

  一方面是,如匈奴呼韩邪单于那样坚持匈奴与汉人友好交往,让一批又一批的匈奴人民,接受和步入安居乐业的农耕生产,学习先进的农耕礼仪文化。另一方面即是,汉武帝对东起朔方(治所今内蒙古杭锦旗北),西至令居(治所今甘肃永登)的北边地区实行大量的移民,迁移来的汉人由官家提供耕牛、谷种、犁等农具,开垦农地、发展农耕文化,使原先的牧场变成一片片的良田。西汉后期,河西四郡的人口达到20余万,说明当时这里汉人汉文化的发展程度,也反映战国以来,长期活跃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这时已大部分学习和接受了汉文化、融合于汉人之中的历史事实。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