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   > 历史探究

历史探究

钟长山:努尔哈赤祖居地斡朵里考(4)

2017-03-25 17:52 抚顺七千年 钟长山 2878
本文认为努尔哈赤祖居地斡朵里在今朝鲜庆源的县城(玄城)。洪武二十年(1387)十二月在斡朵里(县城)设三万卫。火儿阿部祖居地在今珲春市附近高丽城(奚关城)。永乐元年,在奚关城设建州卫。斡朵里等三部,源于夹谷、乌古论、百里三姓。夹谷部又称斡朵里部,乌古论部北迁依兰火儿阿...


  斡朵里部大首领崔咬纳部族,世居于玄城。《李朝实录》太宗七年四月壬子:“崔咬纳状供:原系玄城附籍人氏,洪武五年,兀狄哈达乙麻赤到来玄城地面,劫掠杀害……”(26),可证斡朵里万户崔咬纳乃系玄城人氏。他的管下首领杨哈剌一样也居玄城。八年二月丙戊记:“杨哈拉等原系玄城附籍人氏”(27)。杨哈拉即是杨哈剌,玄城即县城。证明没有迁徒依兰的斡朵里部祖居地为县城(玄城),县城也是猛哥贴木儿斡朵里部的祖居地。

  这里有个疑问,斡朵里部人应该是居于斡朵里的斡朵里人,怎么成为了县城人?只能有一种解释,就是高丽称斡朵里城为县城。洪武二十一年三月三万卫迁出斡朵里后,高丽境内的斡朵里这一地名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同高丽控制这一地区不无关系。崔咬纳等已成为高丽的投化人,在对高丽的自诉中只能按高丽的称谓,称斡朵里城为县城,称自己为高丽的县城人(玄城人),不说自己是斡朵里人。但是不管地名的称谓怎样变化,祖居地仍然为一处,他们所说的县城(玄城)就是斡朵里。那么,只要知道了县城的位置,就找到了斡朵里。

  《舆地胜览》:“县城。自镇北堡渡会叱家川,大野中有土城名曰县城”(28)。《舆地胜览》会叱家川条:“会叱家川,在庆源府南一里,源于甑山,东流入豆满江”(29)。县城(玄城)距今朝鲜庆源不远。

  《舆地胜览》:“县城坪,在府东二十五里”(30),“府”是指今朝鲜庆源(李成桂于洪武三十一年(1401年)改县城为庆源),县城坪即县城平,是县城地区的一座山峰,在庆源东二十五里的县城坪本与庆源南的县城相距不远,县城的大致范围是在今朝鲜庆源附近,是可以确定的。庆源处于珲春河入图们江合流之处的另一侧,斡朵里部源于珲春河,居于县城,与《舆地胜览》记载相合。

  以上讨论,告诉我们斡朵里部的祖居地为县城,也就是努尔哈赤的祖上斡朵里部居住在今朝鲜庆源府附近的县城。换句话说,县城即是斡朵里城,就是努尔哈赤的祖居地斡朵里。三万卫建卫于斡朵里,是杨哈剌等斡朵里人久居斡朵里的原故。

  火儿阿部祖居奚关城。火儿阿部大首领阿哈出奏请明帝要求朝鲜将其同族人“有奚关万户府所属察罕等十三户”(31)放回,阿哈出之子莽哥不花也要求朝鲜将其同族人“有奚关万户有人户百十余户”放回(32)。奚关万户府是由于地处高丽境外而幸存的元朝建制名称,是阿哈出、莽哥不花部下的居住地,也是阿哈出、莽哥不花的居住地,证明火儿阿部祖居地应为奚关万户府,火儿阿部首领为奚关万户府的万户。奚关万户府所在地为奚关城。

  《舆地胜览》:“奚关城,东距训春江七里,西距豆满江五里”(33)。训春江即珲春河,豆满江即图们江。可知,火儿阿部祖居奚关城,在珲春河与图们江交汇处。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将奚关城定位于珲春县城之西,图们江之东的高丽城村是可信的(34)。

  托温部居豆门(图们)。《李朝太宗实录》,十年三月乙亥:“初九日至兀良哈指挥阿古车居处豆门”。

  既然火儿阿部祖居地元朝时称奚关万户府,那么斡朵里部祖居地应称斡朵里万户府,托温部(百里部)祖居地应称豆门万户府。三部首领应是元朝奚关总管府管辖下的三位万户。

  斡朵里部居今朝鲜庆源府附近,火儿阿部(乌古论部)居今珲春河口的高丽城村,两地位于珲春河入图们江河口的两侧,隔江相望,与居豆门(图们)的的托温部(百里部)相距不远。三部的地理方位与《清太祖武皇帝实录》、《金史》、《李朝实录》、《舆地胜览》记录基本一致。将斡朵里定位于今朝鲜庆源府附近的县城,是有依据的、合适的。

  二、依兰斡朵里部洪武二十四年从依兰迁回图们江畔

  斡朵里等三部首领在元初为图们江下游奚关总管府管辖下的三位万户,在元代建国不久,迁到今依兰地面。又于明初从依兰迁回故里图们江下游地区。斡朵里等三部迁至依兰的时间,因为没有史料记录,只能结合历史进行初步的推断。

  三部北迁依兰的时间,从依兰、图们江的军事形势来看,最有可能的不经皇帝批准而获得私自迁徙的机会,应在元朝至元二十八年乃颜叛乱时期。

  乃颜余党哈丹攻占了奚关、双城总管府和高丽部分地区。1291年2月,“(高丽)世子令将军吴仁永奏帝曰:‘哈丹陷北界诸城’”(35)。哈丹进入高丽后,“贼如蹈无人之境,一国汹汹,人被其害,登山城,入海岛以避其锋”(36)。斡朵里、火儿阿、百里(托温)三部由于哈丹部队的打压,引起部落内部的动乱,被迫迁至今依兰地面“以避其锋”。参与动乱的族人,并没有随部北迁依兰,仍居原籍斡朵里(如斡朵里部的崔咬纳等)及其附近。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范嗏应是到过依兰地面,恢复斡朵里部的第一人,其他情况一无所知。

  三部从依兰回迁至图们江下游地区的时间却有不少的零星史料,只是这些史料伸缩性很大,又不够统一。斡朵里部何时从依兰迁至图们江下游地区成为前清史研究中的一大难题,许多学者专家由于对支离破碎的史料理解不同,得出的结论各有不同。

  日本学者池内宏先生认为,斡朵里部从依兰迁出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与明朝在斡朵里设置三万卫有关(37)。和田清先生从其说(38)。日本学者河内良弘先生根据猛哥帖木儿所说“我等顺事朝鲜二十余年矣”(39)的记载,认为依兰斡朵里部之初迁“应为高丽辛禑十一年(洪武十八年,1385年)以前”(40);我国著名清史专家孟森先生根据《李朝实录》,“庆源府使答之:‘童猛哥帖木儿曾受国家印信,原蒙上恩,安住我境阿木河之地二十余年,去庚寅(永乐九年,1411年)背归大明’”(41),和猛哥帖木儿于永乐三年(1405年)说过“我等顺事朝鲜二十余年矣”,推断:“肇祖之入朝鲜,当在洪武十四年至十七年之间”(42);我国清史专家徐健竹先生则根据《李朝实录》之“崔咬纳状供”,主张依兰斡朵里部初迁在洪武五年之前,迁至珲春河口之玄城(县城),“辗转于图门江南各地,最后于洪武九年左右定居于阿木河流域”(43)。清史专家董万仑先生把依兰斡朵里部初迁时间提前至“斡朵里部在元朝未叶,或者更早的元朝中叶由‘范嗏’率领下,从牡丹江口迁到训春河口”(44)。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