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传记专栏

传记专栏

关于抚顺的记忆(9)(4)

2012-03-04 21:19 中国记忆论坛 尹大惟 3479
新抚顺是从老千金寨迁来的,而且以老千金寨的三大户为主,即赵家大院,邵家大院和牟家大院这三大户。新抚顺的大部分民居和商铺,也基本是这三大户的产业,都是中国式的四合院,有大有小,都以胡同相隔,这些四合院或出租或出售,建筑密度是很大的。大官屯火车站前那条通往南站的大街,叫千金路,那么北边的主要街道,

  比如“迟氏正骨”,老抚顺人都记得一位“迟先生”,他的医所就在新抚顺,据说医术是很高明的,远近闻名。“迟氏正骨”的门脸也是西洋式的,但主人是中医师,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那年头他诊断哪会有什么X光透视?他不相信也不可能接受那一套洋玩意,全凭祖传秘方和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再比如这里最早的清真寺,就完全是中式建筑,只有亭子顶上的穆斯林星月标志才能表明它是清真寺。

  早年中国人的婚丧嫁娶,都要雇个鼓乐班子吹吹打打,这些鼓乐班子都在新抚顺,特别是办丧事要买寿衣棺材,扎花圈和纸人纸马,这类商家也都在新抚顺,还有多不胜数的客栈旅店。所以在解放后的很长一个时期内,如果想寻找中国传统的东西,即文G时破的“四旧”,新抚顺是无所不有,都能找到。比如走街串巷沿街叫卖的小贩,磨刀的,理发的,货郎担子,吹糖人的,卖糖稀糖葫芦的,江湖卖艺,耍猴变戏法的,卖狗皮膏药的等等贩夫走卒饮车卖浆者流,都在这里聚居或落脚。

  有人会问,怎么理发师也走街串巷?是的,最早的理发师叫剃头匠,是大清的传统,要挑个担子走街串巷,担子一头能烧热水洗头用,一头是个折叠椅子,全套服务,包括简单的按摩,掏耳朵,刮脸刮胡子,修眉毛打辫子。后来民国了,不需要剃头打辫子了,时兴留分头短发了,又有了理发推子这洋玩意,就不用再挑担子了,只背个理发工具包,手里举个音叉,通常这种音叉是两把锉刀打成的,用根铁条一拨,就发出“噌”的一长声,类似蝉鸣的动静。听到这种声音,那就是理发匠来了。一直到五十年代,这类理发匠还在走街串巷上门服务。

  再说说吹糖人的,也是挑个担子,有个小炭火炉熬糖稀,还有各种小动物的模子,手艺高超的可以不用模子,用一支苇管蘸一点熬好的糖,直接就能吹成各种小动物,不过最常见的是吹成老鼠,一边吹,一边糖老鼠就凝固了。这当然很不卫生,他吹过的糖老鼠,小孩子买来玩够了是要吃掉的。还有一种小吃,也是专门招徕小孩子的,叫“煎焖子”,就是烙凉粉,天津人的吃法,小贩用铁丝做成小叉子,这个用过了再给那个用,有病大家得,还不如自己用手抓。说到天津人,当地人都称之为“嘎巴力”,和煤精是一个称呼,也就是“哏”,怎么讲呢,就是精明鬼怪,难对付的意思。其他,诸如称河南人为“老蒯”,山西人为“老袒儿”,山东人为“山东棒子”,鲜族人为“高丽棒子”,南方人为“臭豆腐”等等,都含有地域歧视的成分。而外来人则称呼本地人是“当地耗子”,多指满族人。但几辈子前闯关东的关内人基本也被当地人同化了,所以是分不出满汉的,已经都是“当地耗子”了,与外来户的区别只限于近代人,这可以从口音上分辨出,比如“干什么去”?“当地耗子”的发音是“盖痕么嗑”?是一种满语和汉语的混合发音,说“当地耗子”,大概就与这个“嗑”字有关系。所以城里的知青经常拿这样的对话打趣在乡青年:“盖痕么嗑?”“沿着垅沟往南嗑!”

标签:火车站  中国  千金寨  抚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