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江:知青岁月拾遗——柴火
2017-03-25 13:32 抚顺七千年 郭秀江
1004
人说靠山吃山,辽西山区石头多,土层薄,能长点啥的地方都开垦了,剩下的连草都稀稀拉拉的,或者干脆就石砬子,烧柴的来源就靠不得山了...
老照片(网络图片)
近年来,每到秋冬季节,在大地里烧秸秆的现象越来越多。不管这是不是雾霾的成因,好好的秸秆就这么白白烧掉,很觉得可惜,不由得想起了当年辽西山区柴草金贵的情景。
人说靠山吃山,辽西山区石头多,土层薄,能长点啥的地方都开垦了,剩下的连草都稀稀拉拉的,或者干脆就石砬子,烧柴的来源就靠不得山了。
想来有关樵夫的故事和传说,都不会来自辽西山区这类地方,当然我没考证过。
民以食为天,可那食,既不好生食,也不好寒食。火的应用让人类的进化迈了一大步,倒退是不可能了。柴米油盐就是老百姓的日子,柴为啥排老大呢,可见其重要。
就世俗的表达方式,柴火极具生活气息。说谁家日子过得冷清——清锅冷灶,说谁清高——不食人间烟火,有谁发达了——祖坟冒青烟。柴火不仅是重要生活资料,而且深入了文化,由它生成的火及烟,竟成了文学中活跃的意象。当然这又说远了。
辽西农家的烧柴主要靠地里的秸秆。苞米的,高粱的,各种豆类的,棉花的等等。由生产队分给各家各户。每年秋收后,家家的柴草垛都堆得高高的,可也架不住三百六十五天的每日三餐,还有冬季的取暖。
不够咋办,穷有穷的过法,开源节流呗!
庄稼收割了,根须还留在地里,叫茬子。上冻前,用镐头刨下来,把根须的土抖掉,还是不错的柴火,火硬,爱着。
打场洒出来“瘪谷”,还有粮食加工脱的壳,就统称瘪谷了。这东西不起火苗,不能当柴烧。但它的余烬不爱灭,老乡多用它来压火盆,压炕,以保持余热久一些。这在冬天里很实用,也算是物尽其用了。
以上是不用花钱的,还有花钱的办法——到公社的小煤窑买煤。煤比秸秆热值高,火硬,又不怕阴天下雨,占地又小。不过,那时钱更紧,能将就过来,就不花那份钱了。
至于节流,是老百姓的传统,老乡们祖辈节衣缩食惯了,节柴火自然也不陌生。冬季农闲,天短,改三餐为两餐,既省粮又省火。
生火炉,烧火墙都是当时取暖的办法,但老乡家很少有那么做。多数人家都是扒个火盆在炕上,有老人的放在老人跟前,冷了烤烤手。到谁家串门,把你让到火盆边,就像如今请你坐在沙发上一样。
洗脸洗衣服,也就是把水在锅里温一温,不冰手就是了。你说那时候的人,能想象现在满地烧秸秆的情景吗?都得心疼得吐血。
话说回来,现在农村普遍都烧媒了,有的还用上了天然气罐,秸秆没了去处,一年一年的,不烧往哪堆?农民一家一户的,哪有能力综合利用。
我们知青点的日子,比起老乡的节俭,自然要差上一截。记得有段没柴烧了,大队准许我们到柳树林子镩树枝。柳树林子在村东边,长在那条季节河的河滩上。不知是自然林还是人工林,反正归属集体所有,由大队统一管理。去那里镩树枝当柴烧,绝对是大队领导对我们知青的特惠,我们由此当了一把樵夫。
这几个樵夫,用的不是斧头是镰刀。所谓镩,不是砍,不是可着几棵树随便来,要像剪枝间苗似的,得考虑“可持续发展”。农活干多了,各个都长了本事,没用多久就镩了一堆。
男生更是出息,学会了套车,近道平道时,还能将就当会儿车把式。这不,一哥们去生产队套了一辆大车过来,大家七手八脚地把树枝码到车上,人也坐上去,由着那哥们鞭子一甩,“驾驾喔喔”地打道回府。
眼瞅着大车快到青年点了,出了段小插曲。前边拉套的一匹马,自个赤条条地溜达走了,
车上的人都愣了,剩下的马也愣了,估计都没见过这事儿。车把式脸红了,嘴里嘟囔着:这活干的!
现今不知那片柳树林还有没有?那里的老乡们,是不是也像在地里烧秸秆的农家一样,基本用媒或者用上了天然气罐?
看着蜂拥而起的万千广厦,看着快速蔓延的城市群落,都是天然气到户的。我有时想:煤矿能枯竭,油田能枯竭,水源能枯竭,天然气如此巨大的耗量,是不是哪天也会枯竭?这高楼大厦万户千家的,可咋整?
儿子笑我,老妈又杞人忧天了!
2017年3月22日
该文章所属专题:郭秀江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上一篇:郭秀江:知青岁月拾遗——逃票
- 下一篇:郭秀江:几度春时
相关文章
-
03-25民生记忆之六:家电刷新生活
-
03-23抚顺解放以来史料专辑《抚顺记忆》征稿启事
-
03-23抚顺武林人物:王振水
-
03-22王平鲁:穿越“竹幕”采访溥仪的加拿大记者是谁?
-
03-22辽东燕汉长城的调查与吉林境内长城遗迹性质再探
-
03-21龙凤旧事:《矿山十年》之[31]采煤女工
-
03-20清朝后众多山东人怎样移居抚顺的?
-
03-191975,最后的国民党战犯被特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