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传记专栏

传记专栏

龙凤旧事:《矿山十年》之[32]稳定队伍

2017-03-28 14:07 抚顺七千年 王维俊 5366
1975年矿里对浴池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严格了入浴纪律,安上了几百个淋浴头,免费供应肥皂,专门成立了浴更队,为浴池服务,使浴池的面貌焕然一新。矿工升井后先淋后浴,一律不准刷靴子、洗衣服,还添置了日光浴、硫磺池等设施
《龙凤旧事》之矿山十年(32)

  稳定队伍

  前面写了一些有关煤矿矿工在井下工作的片段,有读者用微信沟通我,问我:井下工作这么艰苦,职工队伍靠什么么来稳定呢?一时还真把我问住了,这的确是个值得问的问题。对呀,井下那么艰苦,怎么还不走,怎么还在那干,怎么稳定?一连串的问题都令人咂摸咂摸。我仔细地想了想,认真地捋了捋,加上自己的体会,作如下回答:

  先从职工队伍的构成说起吧:煤矿有采掘机运通五大系统。但最苦、最累的还是采掘工人,机运通系统的都属于配角。虽然也下井,但干的活应该还是比较轻松和安全的“俏活”,与采掘工人相比,差的不仅仅是入井保健和基本工资的差别,而是没有采掘工人那么提心吊胆,是最令采掘工人羡慕和追求的。但没有办法,在挂号的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你的工种,也就是说,你挂号的时候就决定了你的命运。用句不中听的话说,活该就应该你去刨煤或者打石头,这就叫雨点儿落在香头上——该着。许多人就这样被分配到了采掘一线,少部分人分配到了“机运通”,当然也有“走后门”的因素,谁让你不“走后门”或没人了。


龙凤旧事:《矿山十年》之[32]稳定队伍 图1


  在解放后,一直到70年代,煤矿工人队伍基本上由:解放前的“劳工”、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从关里家跑来的“盲流”、少部分复员军人、煤校的毕业生、70年代左右学校毕业留城的学生、返城的下乡青年这么几部分人构成。在这几部分人当中,最稳定的要数“劳工”、“盲流”、“复员军人”。其次是煤校毕业生和下乡青年。最不稳定的是“学校毕业留城的学生”。那些劳工、盲流最好。跑过来的时候一文不名,来到矿里有住的地方、有钱可挣,又有一堆老婆孩子,就一个心眼,就是怎么把家里这一堆玩意儿养活。特别是那些“劳工”,都是解放前来的,受尽了苦难,历经生死的考验,九死一生。

  解放后翻身了,吃饱了、穿暖了、安全也好了,对共产党、毛主席怀感恩之心,一点儿挑都没有,就是一门心思干活,稍有点儿文化的都当上了头头脑脑。一些没什么文化的,也都是队里、班组里的 生产骨干,尽是些班组长。这些都是一些有胆有识,身怀绝技的大工匠。每逢危险、难干的活,是他们表演的好时机,胆大心细,眼疾手快,挣得也多,常令小工码“羡慕嫉妒恨”不已。这些人不用做什么工作,也没有跳槽的想法,甚至受了点伤养好了还是下井,让他去干点儿维修、放炮的活都不愿意去。


该文章所属专题:王维俊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龙凤旧事  矿山十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