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东北 > 东北历史

东北历史

创造新中国电影七个“第一”的东北电影制片厂(4)

2017-04-18 14:31 新民晚报 3015
吴印咸与袁牧之在东北(1949)  1946年4月,田方(左三)、许珂(左四)、钱筱璋(左二)等同志化装成普通居民准备接收“满映”  新中国电影的开拓者(左起)陈波儿、蔡楚生、钟敬之、罗光达、田方、赵伟、罗静予、彭后嵘、汪洋、史东山、袁庶华、吴印咸、何文今、袁牧之  长春电影制片厂被称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50多年来...


  早在1947年冬初,主持东影工作的袁牧之和陈波儿就提出试拍故事片。创作人员各自选择下部队、农村和工厂体验生活。1948年,于敏来到哈尔滨机车车辆厂,厂长宋金声成了他体验生活的老师,《桥》所依据的事件,正是这位厂长向他讲述的。3个月后,于敏从厂里出来,住进省招待所写剧本。招待所里的单人间都住满了,他只好住多人间。他坐在环形椅上,用膝盖当写字台,《桥》的初稿大约有一半是这样完成的。

  1949年初春,王滨身着军装,背着一壶酒,腰间别着短枪,率领一干人马来到哈尔滨机车车辆厂。演员中有陈强、于洋、杜德夫、鲁非、梁音和后来成为导演的王家乙和吕班等。他们在这里安营扎寨,投入到影片《桥》的创作和拍摄中。王滨让演员们下到车间与工人一起摸爬滚打,熟悉生活。他自己住进院子中的一节报废的破火车车厢中,白天黑夜地琢磨着未来的片子。演员们除体验生活外,有时还要集合在一起,听王滨讲戏。王滨从影片的第一个镜头讲起,每一个人物的台词、表情、动作、服装、音效,如何发展情节,如何展开矛盾,如何打光,如何播放音乐等等。讲到激情处,他还会拧开行军壶,抿上一口酒。不仅王滨讲,吕班作为有经验的演员,也给这些新演员们讲表演。白天演员们跟工人一起劳动,傍晚工人下班了,摄制组就以整个车间为背景拍摄,一点也不需要重新搭布景;工人们脱下的衣服权当道具服装。

  王滨很认可陈强的表演特色,便让他在片中演老工人的代表老侯头侯占喜,陈强不大适应东北寒冷的天气,鼻子总是被冻得发白,不得不弄一条厚棉手巾捂着,宁可吃苦也不影响拍摄。经过全体演员的努力,《桥》放映后受到了全国工人的热烈欢迎。

  此后,东影又摄制了《中华儿女》、《赵一曼》、《钢铁战士》、《白毛女》等影片,1955年2月,中央文化部决定,东北电影制片厂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它的前身——东北电影制片厂创造的七个“第一”,将永载新中国电影史册。摘自2009年第10期《纵横》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