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公交的历史记忆(2)
1953年8月1日抚顺市公共汽车公司正式成立,在站前举行通车剪彩典礼。
当时的通车线路共计3条。1路:抚顺城——后葛布街(经南站);2路:南站——东大院;3路:南站——南花园。后来又增设3条郊区线路。截至1953年12月30日,全市城市客运共有客车13台,其中“和平号”客车10台,“布拉格号”客车3台。1954年1月9日,经市政府批准,又开辟两条郊区线路,(1)抚顺——会元。(2)抚顺——哈达。车辆达15台。
1956年,为了配合煤矿总体改造需要,由国家投资276万元购进客车43台,全力以赴进行开线、设站、修车点、建宿舍、建车库,并于当年4月1日所有新车正式投入运行。新开线路分别是:(1)东干线:大官屯——搭连,全程18公里,配车28台。(2)刘山线:南站——南花园,全长7公里,配车13台。
1956年4月26日,经市计委、市公用局决定票价价格每人每公里一分五厘。之后又决定执行划段售票,5分起价,设有8分、11分、13分、17分、19分、21分、23分等票价,并出售职工、学生月票。1965年对票价再次改革,具体是:一、普通票按公里计算价格,现金票一律当次车有效,不准整买零用。二,月票将回数卷月票,改为卡片票,共分职工专线、学生专线、职工市内通用、职工郊区通用月票。职工市内通用6.50元。近郊市内通用8.00元。学生专线1.50元。跨线2.50元。
1958年为了缓解乘车百姓逐步增多的矛盾,全市城市客运部门开创了一车多挂的办法。即:一台斯克达主车挂4台拖车。这在客流集中时间的确解决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主车牵引力不足,改为挂两台,最后决定牵引一台,并延续使用长达30年。拖车既解决运力不足问题,又节省油料,降低成本,但在行车安全上弊多利少。
1965年3月,我市先后开辟了4路(略阳路——西三街)、13路(望花商店——刘尔屯)两条线路。1969年,又新开设了10路(南站——化纤厂)。
1978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当时,我市的城市公交企业还只有一家国有企业,即现在的公共汽车总公司,这个成立于1953年8月1日,成立时只有13辆客车、7条线路、101名职工的国有公交企业,经过25年的发展,至1978年,营运车辆增加到368辆,营运线路增加到15条,线路总长度173.3公里,日客流量47.3万人次,职工人数3907人,年客运总收入846.2万元。从企业的发展历程看,进步不能算小,但从整个社会发展看,已远远不能适应抚顺这座百万人口大城市的发展需求,车辆老旧、线路少、线网覆盖率低、市民乘车难,是当时的普遍现象,那种乘公交车能被挤成相片的感觉市民至今记忆犹新。
1985年,为解决全国性的市民“乘车难”问题,国务院批转了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关于改革城市公共交通工作的报告》,第一次提出了改变城市公交独家经营的体制问题,实行多家经营、统一管理,以国营为主,发展集体和个体经营。从此,城市公交大发展的势头,在全国蓬勃兴起,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东北现象”,我市城市公交独家经营的局面并没有被打破,市民乘车难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1990年,抚顺三龙客运公司的出现,城市客运市场垄断经营的局面才被正式打破。
到1990年,抚顺市公汽总公司共拥有各种大小公交车503辆,线路28条,日客运量101万,职工总人数6614人,年客运总收入2900万元,年亏损888万元,每年需政府从市财政拿出巨额的补贴。
2 |
- 上一篇:史沫特莱:《中国的战歌》(1)
- 下一篇:关于抚顺石油学院的回忆
相关文章
-
10-06抚顺历史文化之旅(第九站):洞穴文化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