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网友记忆

网友记忆

难忘的抚顺老地方之三:沟区两重天

2017-05-04 09:21 抚顺七千年 宗国强,高玉宝 2089
我的家乡抚顺曾有中国煤都的美誉。伟大领袖毛主席于1958年2月亲临西露天矿视察。著名诗人郭小川以鞍山和抚顺为题材写有长诗《两都赋》。 抚顺矿区绵延在抚顺市区南部的丘陵地带,在大大小小的丘陵、沟壑之下,曾蕴含着丰厚的煤层。所以,抚顺四大煤矿所在的区域若按地形应名之以沟川区,本文标题简称之沟区是也。  生活在沟区的居民自...


  我的家乡抚顺曾有中国煤都的美誉。伟大领袖毛主席于1958年2月亲临西露天矿视察。著名诗人郭小川以鞍山和抚顺为题材写有长诗《两都赋》。


  抚顺矿区绵延在抚顺市区南部的丘陵地带,在大大小小的丘陵、沟壑之下,曾蕴含着丰厚的煤层。所以,抚顺四大煤矿所在的区域若按地形应名之以沟川区,本文标题简称之沟区是也。

  生活在沟区的居民自然以矿工为主体。聚居矿工及家属的山沟很多,从东往西数,有阿金沟,乌龙沟,茨沟,夜海沟,棉花沟,双树沟,莫地沟,青草沟,虎台东沟、西沟等。

  我从记事时起就跟父母定居在莫地沟。当初住的是位于沟口的新建平房,二十几栋,一百多家。那时家家清贫,蜗居窄小,十几平方米住五六口人很平常。亦无余物外置,故外观整齐,排列有序,红砖青瓦,尚蛮漂亮。

  五十年代初,莫地沟深处仅一两家农户,耕地有限。整条沟川植被茂密,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汩汩清泉汇成一条小河潺潺流出,两岸杨柳依依,芳草萋萋,犹如一幅山水画,一首田园诗。生活在如诗如画环境中的我们,享受过一段诗情画意的童年乐园生活。夏天在河里追逐嬉戏,垒坝捉泥鰍,冬天在宽阔的冰面上尽情撒欢儿。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的人口越聚越多,住房逐渐向沟里面增建,植被迅速被破坏。河水干涸了,需求却与日俱增。两三辈人挤不开,偏厦,煤棚如雨后春笋充斥其间。房子老了,垂肩驼背;道路老了,崎岖狭窄。满沟是横七竖八低矮破旧的平房偏厦,覆盖着黑色的油毡,生锈的铁皮,杂色的瓦片。一眼望去,杂乱无章,破败不堪。坑洼不平的小路骑自行车都艰难,更别提进汽车了。遇有急病,抢救不及时,难免酿成悲剧。一遇火灾,消防不力,就是更大惨剧。没病没灾也不好过,雨天泥泞湿滑,风天暴土扬场。夏季炎热小胡同窝风象蒸笼,冬季里小破房四面透风,异常寒冷。这时期的莫地沟成为棚户区的典型。其他沟区的状况大同小异,基本如此。


难忘的抚顺老地方之三:沟区两重天 图1

棚改前的莫地沟


难忘的抚顺老地方之三:沟区两重天 图2
棚改后的莫地沟


  直到本世纪初,时任辽宁省委书记的李克强同志深入矿区调查民生,他走进棚户区一家,发现厨房里的白菜冻成了冰砣,再看看冻得发抖的男女老少,心疼地说:老一代矿工为国家建矿山做贡献,如今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这是我们的失职啊!回省会后立即召开相关部门的紧急会议,决定克服一切困难,砸锅卖铁也要彻底解决棚户区改造大难题!

  从那时起,棚改工程成为辽宁天字第一号工程,勘测,设计,筹资,施工与普查动迁安置同时加速推进。此顶工作也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吴官正,温家宝等领导同志先后来抚顺莫地沟视察。棚户区改造如火如荼展开,莫地沟旧貌换新颜!多年蜗居的矿工们搬进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新楼房,万分激动地说:这可真是一步登天哪!

  为了真正实现居民生活一步登天全面改观,省市区各级综合发力,围绕提高幸福指数的目标采取了一糸列措施。仅以环境建设为例,莫地小区附近的新屯公园就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改建,成为莫地沟和附近居民休闲娱乐健身的风景胜地。昔日破旧出名的莫地沟如今成了环境优美商饮兴旺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乐土福地。沟口一带更成为门户区,建成宽阔优美的广场。每到夜间灯火辉煌,广场舞秧歌舞交谊舞精采纷呈。中央心连心艺术团也来此演出!莫地沟成为全国瞩目的棚改样板。

  抚顺的诸多沟区名称依旧,但这里居民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一样沟名两重天,风光无限望明天,十九大后宏图展,抚沟未来更灿烂!(2017年5月3日晚,执笔:国强;二稿:玉宝)


该文章所属专题:高玉宝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抚顺老地方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