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传记专栏

传记专栏

《龙凤矿口述历史》之五:张振生口述

2017-05-08 09:24 抚顺七千年 王维俊 2219
我叫张振生,1939年12月25号生,今年78岁。我是1956年在龙凤参加工作。当时龙凤有个技术学校,叫矿井技校,我在那里培训过。1959年我正式入党。龙凤矿的由来,传说很早很...
《龙凤口述历史》之五

《想老矿念老矿怀念矿工兄弟,说老矿写老矿歌颂矿工情怀》——张振生口述

  张振生,男78岁,原龙凤矿办公室主任、副矿长

  我叫张振生,1939年12月25号生,今年78岁。我是1956年在龙凤参加工作。当时龙凤有个技术学校,叫矿井技校,我在那里培训过。1959年我正式入党。

  龙凤矿的由来,传说很早很早以前,天上的小白龙,触犯了天条,结果天老爷把它打入人间, 落地到龙凤 ,这个地方叫龙扒坎 。还有一个传说就是,若干年以前,有一只公鸡和一个小花蛇在打架,一个龙一个凤,龙凤相斗,后来把龙扒坎改名为龙凤坎。从1907年,日本人在这地方开矿以后,就变成了龙凤矿 。


《龙凤矿口述历史》之五:张振生口述 图1


  龙凤矿从1907年开采, 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步是负270,第二步是负400,第三步是负635,到635已经彻底完了。从龙凤矿开采到破产,共生产煤炭1.3亿吨。 朱德总司令还到龙凤矿视察过。

  多年来龙凤矿走出不少煤炭方面的专家,像左鸣让、韩董世、聂光武都在两淮、煤炭部担任重要职务。龙凤矿最大贡献就是瓦斯抽放。1952年总工程师费广泰研究成功瓦斯抽放技术,全国独一份 。

  龙凤矿的故事多了, 给龙凤人留下故事最多的是大李矿长。他叫李德仲,是个大干部,原来是吉林省委副书记。1953年来到龙凤矿,带来了一身正气和老八路的作风,也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有一天晚上下大雨,他只身夜访,在一家门前听到屋里的老两口正在抱怨房子漏雨。他连夜找来房产科长,告诉他明天早上必须解决,否则,把你的房子倒出来给他,结果第二天早上就解决了。有一天中午,就听着几个职工骂骂咧咧的骂街,他了解情况后,到已经锁了门的食堂,把玻璃给砸了。 食堂的人说快抓住他,他说,不用抓,跑不了。他问,为什么中午休息那么早,工人还没吃饭呢?食堂的人一看是满脸怒气的大李矿长,马上把馒头、菜又都端上去了,工人吃完了,走了 。他又叫管理员汇报改进工作 ,管理员说我们最近经营不好,才挣一千块钱,他一看说,你个混蛋玩意,我问你,我们食堂,是盈利食堂,还是福利食堂,我命令你,三天之内,必须给我赔进去,馒头五分,卖三分,菜一毛,卖八分,矿工反映非常好 。有一天,有一个矿工受伤了,恰巧救护车又坏了,他说用我的轿车送,当时的龙凤矿就一台车,因为他是省级干部,中央给配的,用他的“黑老虎”把伤员送到了市里大医院,当时那车叫“黑老虎”。李大矿长的故事多年在龙凤流传,这样的干部现在很少见了!


《龙凤矿口述历史》之五:张振生口述 图2
李德仲


  多年在龙凤工作,矿工的风貌,矿工的胸怀,矿工的性格,矿工的智慧、矿工的才艺,矿工的勤快,矿工的酒量,矿工的饭量,矿工的品质,矿工的奉献等场面都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中,有些故事多少年都难以忘怀。     

  有一个调度员姓姚,每天晚上,他到处去看去,看竖井的灯亮不亮,一看灯亮,兴高采烈回家吃饭,今天矿里完成任务了。如果任务没完成,灯不亮,饭都不吃,酒也不喝。

  还有就是井口送水、送水果,那时候搞大干,家属们拿着水,拿着水果,有时候拿着饭,到井口去慰问去,个别人拿着针线,给你缝衣服,还有给你送包脚布,送袜子,一分钱不收。

  龙凤矿矿工非常有智慧,非常聪明。龙凤这个竖井是德国人设计、日本人施工的。 多年使用,绞车上的胶槽磨坏了,全国没有生产的,到哪都订不到货。有一个姓周的老木匠经多次研究,利用废皮带的胶皮做成了胶槽,获得了成功,解决了几乎要停产的难题。后来他又发明了大罐稳木加工机械,提高了稳木加工的速度,使更换稳木的周期提高了几倍。

  这么多年,随着岁月的流失,发生不少大事。一个大事就是龙凤矿是全国唯一的金质奖章获得者。是鞍钢炼钢的主焦煤。它的水分、挥发分、含硫分都是最好的,全国没有。当时在株洲一评比,获得二级精煤金质奖章,全国到目前为止我没听说过第二个。

  再一个就是我矿的女子采煤队。80年代矿里成立一个女子采煤队,当时是24人,队长叫缐雷英 。她们克服了“女人不能下井”的陈旧习俗,和小伙子们一样到井下采煤,很了不起。全国就这么一家,也是唯一的。

  还有一个我记得很清楚,叫“完成任务吃饺子”。当时没有奖金,完成任务了上行政科领票去。 每天的产量都报到行政科,完成任务就可以到行政科领饺子票。

  那时候龙凤矿的矿工不计得失,不计报酬,一心一意地采煤,为国家做贡献。现在龙凤矿破产了,看着这些曾经辉煌过的十分熟悉的老楼、竖井、绞车、办公室,心里不太好受。毕竟我在这里工作过40多年哪,这里给我留下太多的记忆和留恋,一走到矿里,这心就激动的了不得,好像耳边还响着庆功的锣鼓声。

  多年来我用自己爱好写作的特长,把龙凤矿的一些好故事以各种形式传播出去。 用什么通讯、小说、诗歌、话剧、评剧、曲艺 等形式传博出去,在《光明日报》、《解放军报》、《 辽宁日报》、《煤炭报》发表了不少文章。我最难忘的是1973年的7月,在《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到第一线搞科学实验》,那是我写的。我感到能用自己的笔写矿工、写矿山、写矿工的精神风貌,挺满意、挺自豪!

  2016年12月5日(整理人 王维俊)


该文章所属专题:王维俊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口述历史  龙凤旧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