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抚顺

文化抚顺

小说:寻封启示(徐洪)

2017-05-27 17:07 抚顺七千年 徐洪 1310
这是老马第二次张贴“寻封启示”了,上一次是半年前用毛笔写的,在小区大门口揭示板上风吹日晒,早已褪色破旧,无人关注了。这次他又重新斟酌了一下文字,用电脑工整地打印出来,再配上附图,更加引人注目了...
寻封启示

  (1) 

  这是老马第二次张贴“寻封启示”了,上一次是半年前用毛笔写的,在小区大门口揭示板上风吹日晒,早已褪色破旧,无人关注了。这次他又重新斟酌了一下文字,用电脑工整地打印出来,再配上附图,更加引人注目了。

  他希望这回能有人“揭榜”。

  老马不到60岁,因身体不好提前从中学退休。退休后真的清闲下来了,但他呆不住,除了健身保养外,他还办了一个“四点半学校”,担负起本小区十几名孩子放学后的看护任务。

  出于对老本行的热爱,在照护这些孩子的同时,还带领他们学习传统文化、复习所学课程,并经常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深受孩子和家长们的欢迎。

  此外,老马还喜欢集邮。既便在退前繁忙的教学中,他也顶着不务正业的嫌疑,也没有中断过这一爱好。用他的话说,是“鬼迷心窍、死不改悔”了。其实集邮是件好事,他为此不吸烟不喝酒,节省开支收藏着自己喜欢的邮票。通过集邮,他还养成了细心耐心专心的好习惯,并接交了很多邮友、积藏了可观的邮票,非常有成就感。

  老马特别钟情新中国邮票。同一些人买来邮册往书架上一放,做摆设不同,他非常注重对邮品和邮史的研究。不时在各种官民邮刊上发表研究文章,在集邮界有一定名气,现为市邮协学术理事。他还经常为集邮沙龙讲邮识课、替邮迷辨伪识假等,深受大家的拥戴。

  可有一件事却让老马内疚了三十多年。尤其每当给邮协讲集邮课,提起集邮要讲邮德、重信誉;要成人之美,不要唯利是图、乘人之危时,他都会想起自己的往事,心里象针扎的一样难受。

  事情发生在三十六年前,那时老马还是十几岁的小马。见班上有几名同学课间玩花花绿绿的邮票,由好奇而产生了兴趣。但那时还没有邮市,邮票的来源只能是,也真正是到处寻找。

  小马想到了小区收发室里的信件。放学后他就以做好事为由,挨家逐户地给送信,随便索要信封上的邮票。你还别说,大多都如愿以偿,邮票也越集越多,令同伴们刮目相看。

  有一次,他发现一信封上贴着一权他从没见过的鲜红色猴票。为得到它,他急忙按信上的门牌号去送信,以便索要这枚邮票。可那家没人,怎么办?他灵机一动,轻轻揭下了邮票,再把信件从门缝塞进屋里。然后象做贼似的一溜烟儿跑回家。

  因为该邮票是未经主人同意偷揭的,正与老师教悔的“做个诚实的孩子”相违背,所以他一直深藏不露,不敢拿出来同伙伴们展示。

  后来,小马带着他这些心爱的邮票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当上了一名教师。开始订阅邮刊、广交邮友、系统集研新中国邮票。特别是十年浩劫后,集邮活动复苏,他在教学科研之余,便一头钻进浩如烟海、具有无限乐趣的邮票王国。

  几十年来伴随邮品的收集,小马的邮识也日益提高。对新中国早期老纪特、中期文编和后其的JT三个阶段各个票种,他都娴熟于心,倒背如流。并基本收集齐全了这些邮票,对特别喜欢的品种还购藏了多套、版张等。如那枚鲜红的T46庚申猴票,他便藏有单枚和四方连。

  每当工作生活疲惫时,他一翻开那心爱的集邮册,就会兴奋异常、劳顿全消。可每当他见到那枚信销猴票时,总是内疚自责。他决心一定设法找到当年收信人,使票封合璧,了却多年夙愿。

  老马的启示是这样写的:

  “…… 三十多年前,十多岁的我不懂事,私揭了本小区邻居一信封上贴的猴票。现特寻找该信主人,当面致歉、归还邮票。……”

  (2) 

  尽管同门卫费了些口舌,启示总算又张贴出去了。

  其实老马心里也没底:都三十多年过去了,就算当年收信人没搬出小区,他(她)恐怕也有六十岁以上了。还能记住这区区信函吗?会不会当时看完信就顺手扔掉了?

  老马除了张贴启示外,还在邮友聚会时广而告知,希望大家协助寻找线索。但从上次贴出启示至今半年多过去了,无论小区还是邮协,均杳无音讯。

  是收信人不在了,还是迁移到别处去了?不然的话,天天进出小区,醒目的揭示牌谁都不会视而不见的。不过有一点老马可以肯定:当年的收信者绝非集邮圈内人,否则如此张扬怎会不现身?

  老马还在他的"四点半学校"里,一边传播集邮知识,一边留意寻找线索。不时讯问小朋友谁的爷爷奶奶手里有邮票和信封。虽无进展,却引起了孩子们对集邮的兴趣。老马干脆顺势而为,教他们认识邮票,讲细邮票故事,引导鼓励他们集邮。

  这一天,来了一对年轻人。那姑娘见面就问:“马老师,听说猴邮票能值一万多元,您把它拿出来让我们见识见识呗?”

  老马默默地看着这对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平静地说:“我没带在身上,小区门口广告上有附图介绍。”

  男青年接着说:“这枚邮票好象是父亲的东西。老父亲在世时常有人寄信给他。他也提起过……”

  老马一愣:“哦,那感情好!我找了半年多了。若真是你父亲的东西,当然要归还给你们了。不过,你得告诉我当年你家住哪栋、哪号;那枚信封带来没有?”

  两青年见老马这样一问,就都不作声了。

  男青年吱吱唔唔地说:“哦,我家以前是住在这个小区,后来搬走了。门牌号有些记不清了。那个信封我们一直留着,待我们回去找找。”

  说罢,拉起女伴儿急忙走了。

  老马微微一笑,显然这两人不是真正的邮票继承人,他们是冲着猴票的价值来的。既便他们再来,就算对不上门牌号也无所谓,必竟不是他们的身历,——那时还没有他们呢!最重要的是能不能拿得出那枚被揭去邮票的信封。

  老马记得很清楚,在那枚邮票上盖着半个邮戳,另一半骑缝盖在了信封上。两者往一起一拼,只要墨色文字戳径等相互吻合复原了,就证明是真的。老马这些年没少给组集的和业邮的朋友撑眼,对邮品的辨伪识假还是有一套的。一些不良邮人利用真封真票真错,重新组合憶造出所谓的珍贵实寄封片,专门欺骗一些邮识不深,又急于组集或攒钱的邮人,从中渔利,影响了邮集的档次,也玷污了圣洁的邮展殿堂。

  不过,这回老马心里更有底;邮票在自己手里,造假者手段再高明,也绝不可能做得色形体完全吻合。即便有人敢冒大不韪,肯定躲不过老马的火眼金晴。

  老马拭目以待。

  (3)

  转眼又是几个月过去了,揭榜”者仍隐藏不见。

  老马有些失去信心了。一定是一封极普通的平信,贴票又被人揭走了,看罢顺手搁置一旁,过后拾掇房间时当废物扔掉了,或是曾被主人保留了一段,后在搬家迁居时与废物一起被处理掉了。仰或是收信人远走他乡,看不到小区门口的启事,这些都是有可能的、且正常的。

  老马没事时总是在这样遐想。

  集邮圈里的人都知道,1978年国家刚从一场恶梦中醒来,各行各业拨乱反正、百废待兴。以封资修罪名被禁固了十多年的集邮活动又重新摆上了台面。当时还没有完全从“文G”阴影下走出来的邮票发行部门,半摭面式地发行了徐悲鸿的“奔马”图邮票,以代意马年生肖。——那时生肖文化被视为“四旧”之列,在绝对破除禁止的范畴。翌年,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召开,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1980年邮电部邮票发行局终于光明正大地发行了中国首枚生肖邮票——T46庚申年邮票,即猴票。

  这猴票,采用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的画稿,面值为平信邮资8分,雕刻版印制,大红底色,为中华民族崇尚喜爱的色彩。雕刻师的精雕细琢,使乌黑油亮的猴子纤毫必现,跃然纸上,十分讨人喜欢。当年由于印版损坏,实际发行量不足计划发行量500万枚;又因为当年集邮的人少,邮票基本都在通信中使用消耗了。当集邮人从麻木中苏醒过来时,这枚吉祥红火的中国生肖邮票龙头老大,己经身价倍增。时至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成交价已是面值的16万倍,而且高价难求,集邮界称之为“金猴”。

  就因为这只创下新中国邮坛神话的金猴,日益声名大噪,集邮人以藏有它而骄傲。“见面聊集邮,先问有无猴”,已成时尚。不集邮的则看中了它的经济价值,倒卖的、造假的、偷窃的时有发生。一场场金猴的悲喜剧不时在身边上演,各色各样的人生在金候十万八千里的跟头面前表现得淋漓尽致。

  老马从决定寻找当年贴猴票的信封那一刻开始,就预感到,一旦票封合璧,注定又是一段邮坛好戏。这还真的让他猜对了。

  (4)

  老马是在他的“四点半学校”里,无意中得到这个信息的。

  高园是一个不到十岁胖乎乎的小男孩,人们都叫他园园,正如他圆圆胖胖的脸。

  每天放学后,园园准时来到老马家,礼貌地打过招呼后便找个座位看书、写作业。偶尔同其他同伴做些游戏,发出甜脆的笑声。

  老马给孩子们讲邮票故事,他们都睁大眼睛静静地听着,有时还把家里能找到到邮票、信封带来,请马老师讲上面的知识。而老马则经常向孩子们介绍邮票的发明与使用、邮票的历史与种类,以及收藏邮票的意义等。这些小家伙还很用心,下次再提问时皆对答如流。老马也很高兴,还不时送些邮票奖赏大家。

  有一次,园园对马老师说:

  “奶奶家有一大摞信封,上面贴很多好看的邮票。但奶奶不给我,还包上锁起来。”

  经深入交流老马得知,园园的奶奶住在本市另一个小区。那些信件是早年爷爷写给奶奶的,奶奶舍不得给人,不时拿出来看看,还偷偷地流泪。

  老马觉得这批信函中肯定有故事。从时间上推断,老人是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过来的,正是发行使用猴票时期。即使寻不到那枚封,拜访中也许会发现什么线索呢。

  园园把老马领到了奶奶家,就跑出去玩了。

  这是一个虽然窄小,但却收拾得干净整洁的单居室。一位约年长老马十几岁的老大姐热情地接待了他。

  寒喧坐定,老马先从园园的课后表现说起,逐渐提及老人家的身世。从交谈中发现,这位微胖的高老太太,动作有些迟缓,但很开朗健谈。且思维敏捷,表述流倡。

  “请问老大姐,您一直都住在这里吗?”

  “哦,搬出来有十来年了。处了几十年的老街坊,离开时有些舍不得。但添了孙子,房子小不够用了。我一个孤老婆子,还能自理,就搬出来了。头几年常回去接送孙子、帮媳妇打扫房子什么的。后来园园大了,上小学了,不用再接送了,我回去的次数也就逐渐少了。

  “哦,那园园的爷爷?……”

  “我那老头子原来是个军人,身体不好,走得早。”她边说边从壁厨里拿出一本影集,翻开递给老马看。

  “马老师,你看,这就是俺家老高。”

  老马接过影集,一帧帧威武英俊的戎装军人照,粘了多半本,后面是与老伴的一些合影等。

  老大姐不问自答,开始叙说往事。

  那时已经到了文G后期,他还是一个毛手毛脚的热血青年。他不顾家里的阻拦,非要响应号召参军,说要保卫祖国、立功争光。

  他走后几乎每月都给我写信、寄照片,向我诉说部队生活、训练的艰苦。后来说部队有紧急任务,信来的次数明显少了。

  我那年刚从卫校毕业,在区医院当护士。每天总盼望着他的来信。可有时竟然两三个月都不见音信。偶而来一函也是一张照片、几行问候,不如从前了。

  大约有半年多时间,我干脆见不到他的来信,非常着急。直到年底他才在信里说,他去中越自卫反击战战场了,参加了几场战斗。现已回到后方养伤。

  我越发着急,也不知他伤势怎样?去信问也不正面回答,总说没事儿。却用大段文字给我描述反击战,讲战斗故事。

  他在信中说,1978年底,他所在的昆明军区奉命开赴对越反击战前线。1979年2月正式交火,仗打得很惨烈。由于我军地形不熟,新兵较多,没有作战经验,部队伤亡严重损失很大,并不象报刊广播宣传的那样。他还嘱咐我不要对别人乱讲。

  我打算去云南看望他,他的家人也同意。但却遭到他的回信拒绝。说部队有规定不准探望。并说将要到各学校去巡迴讲演,过一段会回家探亲。我只好打消念头,虔诚地祝福他,屈指期盼着。

  在只见书信不见人的日子里,又过去了近一年。1980年底他终于回来了,不过少了一条腿、多了一付拐杖!   

  我义无反顾地担起了照顾他生活的任务。民政局还安排他到残联上了班。他也很要強,工作生活都很出色。

  婚后我们很快有了儿子,他脾气倔强,爱发牢骚。但为了儿子,我们相互包涵、共同努力。后来买了房子,给儿子成了家,生话也一天天好了起来。

  但老天不公,就在孙子出生不到一个月时,他突然遭遇车祸离开了我们!

  ——这就是命吧。在血肉横飞的战场上,他都爬出来了。唉,不说这些了! ……

  (5)

  等老马再次拜访老大姐时,他们已成老熟人了。两人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

  老马一边欣赏着老高的军功章、嘉奖令和英模证书,一边试探性问道:

  “老高写给老大姐的那些信件,您一定还保存着吧?”

  “是啊,留个念想吧。也记录了那个年代一名普通军人的成长历程。”

  老大姐从床箱里取出一个皮兜,用擅抖的手慢慢地打开了里面的一个布包,一大撂码放整齐的书信,展现在他们的眼前。

  “马老师你看,这是第一封,是他刚参军走后寄来的;这是他战斗受伤后写的、这是他临转业前留下的最后一封……我都按着邮寄时间依次存放着,想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

  老马将书信接过,数了数有三十多封,每封信的右上角都规规矩矩地粘贴着不同的邮票,有奔马、雷锋、国徽、矿业等。还都在左上角空白处用铅笔编着序号,显然这是老大姐标注的。这些信封连同原信笺一起保存完好,从邮戳上看,头至尾跨越有三年多时间。

  老马越发感到这些信函的份量,它记载着一名热血青年,在那个年代的家国情怀,它见证了一对青年忠负不渝的爱情,它也反映了当年的时代特征。老马突然觉得如果用这些信函做素材,稍加整理就可以组编成一部很不错的邮集,成为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他在心里盘算着,却没有说出来,依旧一封一页地翻看着、阅读着。就在快要翻完时,突然一封被揭掉邮票的信封映入了他的眼帘:

  “老大姐,这信封上的邮票怎么沒了?”老马故意问到。

  “哦,不知道被谁揭了去。我也没在意,收到时就是这样。”

  老马觉得时机到了,便从怀里掏出那枚盖有半个邮戳的猴票,往信封上贴票的位置轻轻一放,奇迹出现了:封上半个戳与票上的刚好吻合成一个完整的圆形邮政日戳,地址、日期和墨色竟然完全一致!

  在一旁没做声、一直在观看的老大姐也一下子愣住了。

  接下来,老马一面讲述当年偷揭邮票、收藏多年的内疚和发誓寻找信封的决心;一面将邮票背面重新涂上胶水,小心翼翼地粘贴到信封原来的位置,使分离了三十六年的票封重新复原。然后,老马向老大姐做了诚恳的道歉,并厄要阐述了这些信函的特殊的教育作用和组编一部邮集的重要意义。

  老大姐听后感到很惊讶:“真没想到,这些私人物件还有这么大的用途。那就替我制作什么集子……”    

  “邮集。”

  “哦,是邮集。也好让孩子们了解那段历史,记住前辈生活的艰辛!”

  老马又简单介绍了被誉为“爱好者之王”的集邮活动,指出了邮票和实寄封的收藏价值;并强调信封上的邮票千万不要往下揭,要完整地保存、收藏才有意义和价值。

  当听说一枚猴票市值过万时,老大姐带上老花镜,拿起那枚实寄封,仔细端详了半天,然后说:

  “真看不出来,这小小纸片比我的戒指还贵!也难为你马老师了,在自责中寻找了这么多年,这在当今社会真的太少见了!我看等邮集做好了,就由你保管吧!”

  “不,那可不行!真正的集邮不是敛财,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集邮爱好者是讲究邮德的。我看园园这孩子很聪明,也喜欢集邮,他才是最合适的邮集继承人。我会指导他把该邮集做好,说不定日后还能在各级邮展上获大奖呢!”

  “那感情好!就拜托马老师了。总比让孩子老往网吧钻强吧。”

  “是的。现在市集邮协会里竞是老头、老太太,青少年太少了。我打算帶领这些孩子们开展有益的业余文化活动,而集邮就是一项很不错的选择。通过集邮可以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到更多的文化知识,提升一个人的综合品位,积累个人财富,增添无尽的生活乐趣。如果孩子家长同意,我一定尽全力培养他们成为集邮事业的后继人才。”

  “真没想到,马老师不但邮德高尚,而且还余热发光,可敬可赞!”

  “过奖了!我只不过退休后闲着无事,这也是我的爱好,都是应该做的!”

  “那就依你所言,我可以代表孩子家长赞同,并感谢马老师!”

  在回来的路上,老马异常兴奋。真的太好了,既找到了合壁信封,了却了多年心愿;又发现了一部好的邮集素材。看来下届省展又有新展品上镜了。同时,也为下次市邮协集邮讲座确定了主题,必要时可以请老大姐现身说法。

  哦,对了,应该去小区门口把那个“寻封启示”揭下来。(作于二0一七年四月二十八日)


该文章所属专题:徐洪专栏

      徐洪,(1956-2023)  原中共抚顺县委党校副校长。现任抚顺市关工委报告团副团长、市邮协秘书长、市作协纪实委副主任、县关工委副主任等。1980年起在省内外发表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现为辽宁省作家、集邮家。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