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八十年代的中国体育名将,相信老体育迷们都能列出一长串熠熠生辉的名字,如乒乓球冠军江嘉良,羽毛球冠军李玲蔚,体操王子李宁,排球女将郎平、孙晋芳,棋圣聂卫平,击碎中国奥运金牌“零”耻辱的许海峰……等等。但人们对体育项目的偏好不同,以下四位殿堂级运动员的风采,令曾是体育爱好者的笔者记忆犹新,30多年后回忆起来依然血脉贲张,也很怀念自己的“追星岁月”。
横杆飞龙朱建华
跳高名将朱建华是中国第一位在世界田坛夺得佳绩的里程碑式的选手。他八十年代三破世界纪录的壮举,某种意义上是中国人昂扬奋进,追赶世界步伐的时代主旋律的写照和象征。从1983年到1984年,朱建华每一次越过高高的横杆,都令全国民众群情振奋,朱建华也成为全民偶像,荣获了“最佳运动员”、“杰出运动员”等数不清的荣誉。
但那时半导体收音机、电视机播送的体育新闻多半是乒乓球、羽毛球等中国体育传统优势项目,默默无闻的中国田径几乎榜上无名。国内体育界、新闻界对朱建华能三破世界纪录也没有准备,所以报道他的镜头只是在电视屏幕上惊鸿一闪。但《体育报》、《体坛周报》都连篇累牍地大幅报道,刊登朱建华背越式跳高的英姿。可以说朱建华的战绩带“火”了当年这两张中国体育专业报,不少工人和学生们在上班、上学的路上,都抢着到报亭边拿零钱买报,一睹比赛盛况。这“洛阳纸贵”的盛况也随着女排“五连冠”、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横空出世”等接踵不断的好消息延续着热卖。
1984年我终于在电视上看到了朱建华以2.39米第三次打破世界纪录的镜头,得睹这位如日中天的偶像的真容。朱建华眉清目秀,一头飘逸的黑发,不仅有1米93的身高优势,而且助跑速度奇快,据说起跳前最后几步的速度竟达每秒可跑出8米20!有人计算过,按朱建华当年起跳前的这个助跑速度,可以在13秒内跑完110米高栏,跟跨栏名将刘翔的速度不相上下。
朱建华屡创世界跳高纪录也在校园掀起了“跳高热”。当时我正在二中读高中,那时跳高的大众动作基本是单腿起跳、分腿先后跨越的“剪式跳高”,“滚杆”的“俯卧式”也很少有人做,高难度的“背越式”跳高更无人能做。有位到二中“代培”的体育老师曾跳过“背越式”,越过的高度也仅有1.74米。我和爱好体育的同学想学学朱建华的“背越式”,终究怕崴了脖子而没敢尝试。心有不甘的我们就发明了“扑越式”,助跑后用双脚起跳腾身扑过横杆,一个个鱼跃而过,要不是有学校礼堂里厚厚的海绵垫子托着,非得摔得七荤八素不可。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鼎盛期将过的朱建华获得铜牌。这本是新中国在奥运田径赛场第一块宝贵的铜牌,但期望值过高的国人却失落感很强,一些“唯金牌论”的文章有失公允地评价朱建华的运动状态,归结到不着边际的“心理素质”等八卦传闻,朱建华不久就退役了。由此想到曾创造了110米高栏奇迹的刘翔,1米89的身高,用12秒87跑完110米,其间还要跨越10个高栏,越过高栏落在地面每一步,腰腹特别是跟腱要承受的压力与惯性……。人们对运动员应该多些理解,少些“成王败寇”的“捧杀”或“棒杀”。竞技体育的残酷之处就在于,无论你多强,总有一道横杆是你越不过去的,总有一个极限是你无法突破的,也总有一处伤病是你无法用心力控制的。能在运动的黄金生涯为国家和民族夺冠、争光,朱建华、刘翔就足以告慰自己,更永远令国人骄傲自豪!
沙坑猛虎邹振先
要说中国体坛保持最久的田径记录,非名将邹振先创造的17米34三级跳远记录莫属。邹振先是亚洲首位跳过17米的选手,自1981年9月他在世界杯田径赛以17米34夺得亚军并创造全国记录,一直到2009年被河北运动员李延熙以17米59告破,整整保持了28年之久。我还记得当年的《新体育》杂志封面上刊登了邹振先创纪录时的照片,这位名将真像评书描述的古代英雄武将,浓眉虎目,国字型四方脸,一头针扎似的硬硬的头发,身材魁梧,摆着双臂腾跃的英姿透着剽悍勇猛。他的双臂摆得很高,双腿也腾空而起像飞一样,融速度、力量和技巧于一体,把三级跳这项运动之美诠释得淋漓酣畅。
我自初中起就喜欢上了三级跳,但没有经过名师指点,只是靠天赋,一直到高中一年都是年部第一名。邹振先在国内外屡次夺冠,令我们这些爱好这项运动的学生兴奋不已。那时每当下课铃声响起,我们就冲出教室,来到沙坑边争先恐后地练习,模仿邹振先摆臂腾空的动作竞技。但想得容易做起来难,大家基本都是第一步高高跃起飞出很远,但落地“砸”得太重,导致第二步腾不起来,凭惯性仓促迈出一小步,第三步再“憋”出去几米远。围观的男女同学也很多,都想饱饱这项好像飞起来的运动的眼福。少年时“人来疯”,围观的同学越多越兴奋,故意第一步跳得更远,第二步就踩在沙坑里,以示“超强”的实力。后来我入厂后还进了抚挖田径队,最好成绩是在市全运会上跳出的12米89,但那次跳出这一成绩时体力下降,没有踩上步点,起跳点离踏板足足有20厘米远,实际跳出的距离有13米20开外。如果能踩上步点,至少位列前六名。
由于成绩出众,在抚挖厂连续两届运动会上,我的跳远、三级跳都位列冠亚军。那时运动员上场都暗含着较劲,试跳时就是威慑对手的机会。心里没底的运动员早早就换上背心、短裤和钉鞋,一遍一遍往沙坑助跑、试跳,如此冲了几次就汗流浃背地没劲儿了。有实力的运动员连长衣长裤都不换,也不浪费体力,只是象征性地慢跑着热身,量步点,酝酿动作。赛前仅有一次的正式试跳时也免跳,等到比赛开始后才一下子露出峥嵘,集中精力、体力和速度,靠一、两跳就奠定胜局。那时抚挖厂一开运动会,妈妈就说家里的锅碗瓢盆又要换代了,我也总是不出所料地拿回这些奖品。
三级跳记录保持的28年间,邹振先曾多次个人出资举办破他自己这个记录的比赛,为的就是打造培育中国田径新苗的土壤,这份赤子之心值得国人尊敬。有些人对“金牌举国体制”提出不少非议,但体育赛场就是展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风貌的平台,中国是个大国,金牌是体育走在世界前列的重要标志,选拔人才、争取多个体育领域的突破无可厚非。
击剑女杰栾菊杰
都说体育是没有硝烟的战争,但没有硝烟不见得没有流血牺牲。八十年代最令人震撼和感动的运动员,当属中国击剑队女子花剑运动员栾菊杰。在最能体现对抗性、竞技性的击剑比赛中,栾菊杰带着重伤为中国人赢得了荣誉,也因为作家理由为她撰写的一部报告文学《扬眉剑出鞘》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1978年3月,栾菊杰在西班牙第29届世界青年击剑锦标赛上杀入半决赛,但半决赛时被苏联选手扎加列娃刺穿了左臂,对手的剑都刺断了,可见这一剑的凶猛惨烈。栾菊杰隐瞒伤势,咬紧牙关忍住剧痛,在场上打完所有比赛并夺得亚军,比赛结束才被紧急送往医院。她不仅取得了亚洲选手历史上的最好成绩,顽强拼搏的坚韧品质精神更赢得了全球观众的钦佩和赞誉。中国人对武术是自信的,“东亚病夫”之辱是最为激愤痛绝的,对民众来说,栾菊杰的壮举让世界了解了中国人的血性,人们也都愿意认同栾菊杰是拿着洋人的细剑,用中国的剑术赢了不可一世的西方人。我们小伙伴们说古论今、练武松的“独臂拳”时,都说“古有武松单臂擒方腊,今有栾菊杰单臂胜洋将”,把栾菊杰称为“女武松”。
栾菊杰的拼搏精神深深影响着那个年代的中国青年,成为拼搏精神的代表人物和偶像。今天读到《扬眉剑出鞘》里“祖国啊,你的女儿用鲜血浇开胜利的牡丹,为你赢得了一剑”,“让中国体育的霞光在青春的剑锋上闪耀”这些旧日的文字时,仍觉栾菊杰喋血赛场、有我无敌的事迹荡气回肠。
女排“铁姑娘”曹慧英
中国女排是八十年代球迷们最熟悉、最珍爱的冠军团队,人们可以清晰地记得几茬女排队员的名字和她们在赛场上最闪亮的比赛场景。在这个群体里,我最钦佩的是被誉为“拼命三郎”的女排队长曹慧英。这位被誉为“最狠队长”的女排核心主力队员是队中的“大姐大”,打起球来有股不要命的劲头,每球必救、奋不顾身,腿内还留着嵌入的钢板。八十年代由于伤病困扰,她已经很少上场,但这位曾获“敢斗奖”、“最佳拦网奖的”、扣杀也异常凶狠的超级替补仍然是全队的“定心丸”。每当关键场次的比赛陷入被动或僵局,只要曹慧英站在网前,人们就会看到她绷得像块铁板似的脸上凛然的杀气和无声的威严,整个女排场上队伍就像打了润滑剂,队员的移动、扑救、战术组合就灵动起来。曹慧英是为中国女排奠定了“五连冠”基础的第一代核心。
那时在学校、在工厂业余时间玩排球时,也深受女排的影响,看到队员“吊儿郎当、水裆尿裤”地在场上不拿球当回事,不救球,心里起急,脸上挂相,难听的话就免不了脱口而出,让人下不来台,现在想来也是够冲的。但凡事不干则已,干就全力以赴努力干好,这既是“五连冠”的中国女排“曹慧英”们的职业精神,也应成为所有职场人的职业精神。
“国运昌,体育兴”。八十年代中国体坛群星闪耀,名将荟萃。自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起,只20多年时间,中国就从奥运“零”的突破进入金牌总数前三强,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民族精神的振奋,体育运动的全面普及,全民健身强体氛围的形成。现在学生的功课、课外负担太沉重,基本无暇投身体育锻炼。长此以往,嬴弱的体质恐怕难以支撑繁重的课业,也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国体育也将面临后继无人的隐忧。希望把学生减负落到实处,让体育运动成为孩子们乐此不疲的爱好,把顽强拼搏的中国体育精神永远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