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网友记忆

网友记忆

民生记忆之十一:怀念“见字如面”

2017-07-10 09:19 抚顺七千年 姜斌 2010
现在的人们,随着高科技文明带来的生活享受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早已远离了信件,更难以从自己写信的快感中,去寻找书信的那种亲切和它曾经带给人们的情感。但在那个没有住宅电话、没有电脑、没有手机的年代,鸿雁传书却是人们传递感情的唯一方式...
民生记忆之十一:怀念“见字如面” 图1
作者珍藏的八十年代部分信件

  现在的人们,随着高科技文明带来的生活享受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早已远离了信件,更难以从自己写信的快感中,去寻找书信的那种亲切和它曾经带给人们的情感。但在那个没有住宅电话、没有电脑、没有手机的年代,鸿雁传书却是人们传递感情的唯一方式。

  因此,尽管现在资讯极为发达,但我对书信的眷念一直萦绕在心头,有时不经意间翻看昔日我收到或我手写的那一封封书信,还是勾起我许多温馨的回忆。

  我开始学着写信大概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那时我上小学,家里亲戚不多,但是却相距甚远,唯一的舅舅在北京工作,唯一的叔叔随水利工程部门辗转于全国各地,因而与他们的联系自然是父母与他们的书信往来。每每父母写完信的时候会让我也写一封,我就学着大人们写信的格式写上一些问候、想念的文字,歪歪扭扭的,还不时写错别字,作为父母书信的附件一同寄了出去。


民生记忆之十一:怀念“见字如面” 图2

五十年代邮递员(资料图片)

民生记忆之十一:怀念“见字如面” 图3

八十年代邮递员(资料图片)

民生记忆之十一:怀念“见字如面” 图4
八十年代邮递员(资料图片)


  开始还不觉得怎样,等到远方的亲人回信了,信中提到了我,感到特别高兴,起码说明他们看到了我给他们写的信了。记得那时候父母写信最常用的话是“见字如面,见信如晤”什么的,开始不懂是什么意思,但以后从收到回信的字里行间里,慢慢有了体会,一看到那熟悉的字体和信中的语气,真有点见字如面的感觉了。

  可能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喜欢上了写信、盼信、回信,会定期的给外地的亲人们写信。回信地址大都是母亲单位,放了学有时会去母亲单位看看是否有家里的信,而且还多了一个爱好,集邮。在关注家书的同时,也注意别人信件上好看的邮票。看到心仪的邮票就央求人家把邮票给我,回家放水盆里泡一会再慢慢揭下,晾干夹入集邮册,因而那个时期我收集了许多信销票。

  1969年初,北京舅舅家的表哥在学校应征入伍当了海军,到福建守海防。我又开始了与长我一岁的表哥通信,我们从小是在抚顺一起长大的,感情很深。这一年的冬天我也参加工作到了邮电局,互相写一些见闻趣事和勉励的话,有时会在信里夹寄一张照片,收到可高兴了。想起那个书信年代,会浮现出当年写信的情景和翘首期盼回信的心情。


民生记忆之十一:怀念“见字如面” 图5

上世纪50年代专门介绍写信的书籍


民生记忆之十一:怀念“见字如面” 图6


民生记忆之十一:怀念“见字如面” 图7

小朋友寄信


  七十年代邮电系统分营了几年,形成了南院电信、北院邮政的格局。由于经常在南北院走动,也慢慢地对信件从寄出到送达的流程有了大概的了解。邮政通信的特点是实物传递,全程全网,主要依靠运输工具,因此不可能由一个局完成任务。其实,当我们从把信投入信筒的那一刻起,就已经纳入到了邮政传输的程序之中。会有人按时把信筒的信件取出,在工作台划路由封装邮袋,短途的一般用邮政专用汽车运输,长途则用火车或者飞机。

  由列车挂的邮政专用车厢或邮政飞机完成运输任务。邮袋、邮车、邮路是重要环节,抵达对方局后再进行分拣,投至信件目的地的邮政局(所),该局按班次交由投递员按址送达,就完成了一封信的全部旅程。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邮政有独立运营的邮政航空公司。邮航目前有波音737飞机22架,另租用B757全货机4架。采用“全夜航”集散模式,这是其它速递公司不可比拟的。

  最有意思的是1976年初春时节,我利用休病假的机会到了北京姥姥家,一住就是两个多月,留下最深记忆的首先是清明节的“天安门事件”,其次便是与既是同学又是未婚妻的她通信。


民生记忆之十一:怀念“见字如面” 图8
邮电公事信封
民生记忆之十一:怀念“见字如面” 图9
邮政职工分拣报刊
民生记忆之十一:怀念“见字如面” 图10
现在分拣格里少量的商业信函
民生记忆之十一:怀念“见字如面” 图11
邮政待分拣的包裹
民生记忆之十一:怀念“见字如面” 图12
邮政航空飞机
民生记忆之十一:怀念“见字如面” 图13
邮政车辆
民生记忆之十一:怀念“见字如面” 图14
邮政车厢卸邮袋


  因为是同学,所以写信没有什么忌讳,基本每周一封,收到来信即回信,你来我往的写了许多封,互相倾诉相思之情和家里的情况,进一步拉进了彼此的感情。那时候感觉书信是一种凝结在信笺上的温情,现在偶尔翻看这些被岁月冲淡的字迹,脑海里还是能够浮现出当年的情景。信件的内容大多是一些琐事,无非是最近家里怎么样?工作累不累?需要在京买什么东西之类的小事,但当时写信、看回信的心情是快乐的。

  1978年秋天,我小弟在学校被海军一所军事院校录取,先是到山西读军校,毕业分配到东海舰队某部。他参军时才16岁,我这个当大哥的自然是牵挂于他。当时我在邮电局当报务员,虽然忙忙碌碌,但与弟弟通信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书信是我们兄弟间传递情感、化解思念的惟一寄托。

  八十年代初,据说是邮政信函业务的鼎盛时期,这和我写信、盼信、回信进入高峰期一样吻合。邮政编码的宣传推广,让人们领略到邮政机械化分拣已全面铺开。记得从那时候开始,信封要求规格标准化,以前那些随意性的信封甚至自己糊制的信封不能用了。这时候我已调入邮票公司当业务员,所以我的大量信件都是在那个时期留下的。

  那时我经常出差,但一般几天就能回来,基本不用给家里写信。可偏偏妻的单位会不定期地组织去外地学习培训,而且每次去的时间都比较长,这样与妻的通信又接续上了。本来婚后的三口之家小日子挺安逸的,但不是我出差就是她要出去学习,而且她一去就是很远的外地,每次都要两三个月。因为妻所在的化塑厂那时候上马了一批化工装置,她又在厂化验室,什么中冷、苯乙烯、脱氢这些名词整天不绝于耳,所以培训就显得十分重要。

  那些年她去过常州、上海、吉林、兰州等地的石化企业,在那里接受培训实习。每次走之前我都给她备好信封和邮票,盼着她多写信。同时还要兼顾给福建的表哥和上海的小弟写信。可以说那时候书信往来成了我业余时间乐此不疲的“作业”。收到信,读完信,写回信,如此循环往复,再小心翼翼地集中保存起来,虽经多次搬家还是把这些信基本完整地保留了下来。现在偶尔翻看一下这些泛黄的书信,还是感觉不同,就像捧着一份珍贵的礼物,见到它倍感亲切,从熟悉的钢笔字中能够感受到那是心灵的沟通。

  时光荏苒,虽然手写书信的年代离我们渐行渐远,书信也基本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但是书信这个曾经岁月里的美丽使者,给我带来的愉悦至今影响着我。有书信的年代,人们陶醉于文字里,那文字充满了善意和美好,虽然有时加上点夸张或自圆其说,却帮助我们度过了精神饥荒。我觉得亲笔写信,还是与通话不同,不仅有字体的亲切,更有感情的轨迹,哪怕是错别字,涂抹处,修改点,都会使这封信产生个性的特点。

  如今,我们已不再等待书信,也不愿动之以情地作笔去写内心想要诉说的东西,偶尔看到投递员送报纸时夹带几封信,除了是广告,便是一些收费通知或对账单什么的。其实现在邮政公司还有分拣部门,承担着工作量巨大的报纸、信函、包裹的分拣任务。虽然电商的发展带来了速递业的竞争加剧,但在百姓眼里,中国邮政还是最规范的实物传递企业。还有ESM速递业务也在为用户提供着更加快捷方便的服务。尽管全市的绿色信筒量在减少,但在各邮政局(所)门前还是能看见它们的身影,只是信函业务大幅度锐减,除了大量的广告函件或银行、保险的商业信函以外,百姓的普通平信几乎寥寥无几。

  据说九十年代初,艺人李春波在广州独自打拼的时候,有时很想家,在给父母写信的时候,动情之处伤感流涕,于是一首原创的《一封家书》歌曲诞生了,当年就唱红了大江南北。表达了家书抵万金的情怀。而现在,手机、电脑、网络已不需要你再伏案书写,更不需要你再去等待,轻触手指,问候祝福瞬间传到,高兴的时候还可以打开视频面对面地聊天,写信真的已经成为历史。

  我现在也是用电话、QQ、微信等与亲朋好友们联系,早已不再写信,只能将对书信的那份怀念尘封心底。

  键盘虽然能敲出漂亮整齐的文字,却敲不出亲自动笔写信时那种情真意切的表达。蓦然回首,才发现就是最初的写信时光为我喜欢文字注入了丰富的情感血液,助长了“文字马拉松”的恒久力量,培育了写作文前期的微量元素。可以说,我喜欢写作文是从写信开始的。虽然书信的黄金时代或已萧条不复,但我觉得至少不应让它销声匿迹。

该文章所属专题:姜斌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姜斌  民生记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