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城市记忆

城市记忆

富尔江畔的车辙——辽宁包产到户第一人秦传友

2017-07-18 14:59 抚顺七千年 杜玉祥 1549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抚顺地区农村进行了一场伟大而深刻的经济体制改革。1979年,新宾县一些生产队实行联产到组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生产队将耕地、农具、包产指标、肥料等分配到作业组。抚顺县五龙公社下古三队、新宾县响水河子公社豹子洞四队等率先试行包产到户生产责任制,均大见成效...
  编者: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抚顺地区农村进行了一场伟大而深刻的经济体制改革。1979年,新宾县一些生产队实行联产到组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生产队将耕地、农具、包产指标、肥料等分配到作业组。抚顺县五龙公社下古三队、新宾县响水河子公社豹子洞四队等率先试行包产到户生产责任制,均大见成效。

  本文作者杜玉祥,原系新宾响水河子公社广播站报道员,现为辽宁建联医药公司董事长。

富尔江畔的车辙——辽宁包产到户第一人秦传友 图1

富尔江畔的车辙——辽宁包产到户第一人秦传友 图2
  富江东村(原豹子洞村)

  在干旱无雨的一个下午,我回到了曾经工作整整十年的新宾满族自治县响水河子乡。经政府办主任安排,在老同事张德库的陪同下,驱车沿富尔江南下,再去采访辽宁包产到户第一人秦传友。

  翻过腰岭,绕过山前,向左便见到了一座普通的村落——当年的豹子洞村,如今叫富江东村。

  原公社党委书记杜云鹏深有感触地说:“当年省里也把握不好该不该向中央汇报,其实这里才是真正的‘包产到户第一村’!对我来说,是不是‘包产到户第一村’已不重要,关键是当年的发起人秦传友还健在否?

  村书记和张德库一样,是我上两届的同学,他带来令人忧虑的消息:八十九岁的老爷子身体不大好,上次原公社党委班子成员来看他时,语言表达已经含糊不清。

  车到秦家大院门口,秦传友的两个儿子已经迎出。进屋后,看到老人卧病在床,心里为之一沉。在两个儿子的掺扶下老人勉强坐了起来。

  听说我是来了解当年包产到户的事,这位老人精神状态马上判若两人。出乎意料的是,老人虽然身体不好,但思路清晰。他没有把“第一个吃螃蟹”的创举归功于自己,以一位老党员的坦诚,道出了真相:

富尔江畔的车辙——辽宁包产到户第一人秦传友 图3
  本文作者杜玉祥(左)采访秦传友(中)
富尔江畔的车辙——辽宁包产到户第一人秦传友 图4
秦传友(89岁)

  “当时我在公社开会,党委书记杜云鹏说,偏远贫困地区可以尝试包工包产。驻村工作组郑洪喜、孙海林说:老秦头,你们豹子洞穷得叮当响,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不如尝试一下。我说,那可不行,一分不是单干了么?”

  在公社领导的再三动员下,秦传友回来后领着大家先把生产队的耕牛分了。他说:“人多多分,人少少分。从生产队里把耕牛牵出来,到河套洗干净,要保膘,小心精管好,饲养员统一赶放。效果好不好?确实是好,但怕犯错误,谁也不往外说。当时开了社员代表会,我说这一分贷款和返销粮就没有了,大家伙说,分吧,怎么还不够自己吃的!”

  就这样,全生产队120口人,分成四组,30口人一组,一步一步开始分。“开始分的是旱田,后来都在自己承包的旱田里干活,集体的水田几乎没有人干,就是去干也是出工不出力,插秧掉垵,拨草撂段。集体的粪堆挺大,外面是粪,里面是土,后来一核计,都分了吧。分到个人头上发现缺垵少苗了,就不干了,工作组的孙海林说,这活是队长一人干的?还不是大家伙儿自己干的,分到啥样是啥样!大家就认了。”秦传友说。

  土地分到个人头上,效果就不一样了,农民们开始精耕细作,恨不得把地挖出来。秦传友说,没有敢想敢干的思想就没有一切,原来生产队每年才打粮食四万五千斤,分完以后,一年下来就多出三十几万斤,翻了好几翻!

  后来,不少外地人来参观,看到生产队没有分掉的稻田乌黑一片都是稗草,而分到农户手里的土地溜干净都是苗。秦传友说:“五队有个赶大车出身的朋友叫王仁,他找到说,老秦哪,你别当一年队长当进笆篱子(监狱)里去!当时怕不怕,也怕,但有工作组支持,有社员支持,想到这些就不怕了……”。

  一晃近四十年过去了,秦传友还记得当年一起举手同意“单干”的社员们:袁永淸、王作权、王作庆、王作顺、张凯胜、李学权、于万宝、于万龙、李学武……,他的大儿子秦然春当了三十二年的生产队长,抚顺市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纪念大会他参加了,看见父亲赶大车的照片播放在大屏幕上激动万分,至今难忘。


富尔江畔的车辙——辽宁包产到户第一人秦传友 图5

  秦传友一家20多口人在农村改革初期合影。

富尔江畔的车辙——辽宁包产到户第一人秦传友 图6

  秦传友(上世纪80年代初)

  就是这样一位已经卧病在床老人,因为一番轰轰烈烈的往事,振作起来,滔滔不绝。他们那代人,率领大家在依然有冰茬的稻田里水细苗,冻得发抖就喝口小烧。虽然基层农民干部至今没有享有退休干部应有的待遇,但是仍无怨无悔。

  秦传友说:“同志啊,听党的话对啊,你看当年让植树我思想还不通,土埋半截栽树哪年能见利?因为是党员,我服从组织安排,如今看看,见到成效不是!”

  多年未见,他已忘记了我,我参加乡广播站的招工考试,要求写一篇评论,素材就是秦传友带领大家一起“包产到户”的事。后来参加工作,正式采访过他。如今我下海经商已经二十年,回头再访这位曾经冒着蹲“笆篱子”风险大胆创新的老人,心中充满更多的感慨和敬意。

  临告别时,老人竟摇晃着自己拄杖出来送我们。站在门口,老人的目光依然是那么坚毅而自信,这就是辽宁大地上带领社员包产到户的第一人秦传友。他是普通的农民,他是普通的农民党员。如同富尔江畔一道道深深的车辙印,它会在视线里消失,绝不会在历史的记忆中抹去……。


富尔江畔的车辙——辽宁包产到户第一人秦传友 图7

  秦传友家

富尔江畔的车辙——辽宁包产到户第一人秦传友 图8


富尔江畔的车辙——辽宁包产到户第一人秦传友 图9
  秦传友家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