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网友记忆

网友记忆

王尧:祖辈们的传奇

2017-10-09 09:48 抚顺七千年 王尧 1805
我的岳父是一年前仙逝的,到今年国庆节当日恰好一周年。妻子与两位哥哥、两位姐姐共同约定到坟上祭奠,我自然要一同前去。岳父虽然是九十五岁高龄走的,称得上喜丧,但站在这位一生慈和亲切的老父亲坟前,我们心头依然充满了思念和追忆。妻子的大姐今年已七十五岁,但有岳父的长寿基因,大姐还是步履矫健,耳聪目明。作为长女,她比我们这些...

  我的岳父是一年前仙逝的,到今年国庆节当日恰好一周年。妻子与两位哥哥、两位姐姐共同约定到坟上祭奠,我自然要一同前去。岳父虽然是九十五岁高龄走的,称得上喜丧,但站在这位一生慈和亲切的老父亲坟前,我们心头依然充满了思念和追忆。

  妻子的大姐今年已七十五岁,但有岳父的长寿基因,大姐还是步履矫健,耳聪目明。作为长女,她比我们这些小的更熟悉家里的掌故。在黄旗沟岳父家的一处处祖坟前,大姐娓娓道起了家族的往事,也令我这已加盟快30年的“小女婿”更多地知道了祖先在往昔的兵荒马乱、刀兵战火中,将家族薪火相传的传奇经历。

  杀洋鬼子的太爷

  妻子家的祖籍是山东,但究竟是爆发“曹州教案”的山东曹州,还是村民与教堂因土地纠纷引起流血冲突的山东冠县,已不得而知了,老人也一直守口如瓶。后来知道,妻子的太爷是义和团的师兄级人物,身强力壮,有一身远近闻名的好武艺。大姐说她小时见过的太爷是大高个儿,虽然上了岁数但依然身材壮实,面白如玉(妻子一家有太爷的基因,全都肤色白皙),看得出年轻时俊眉朗目的英俊。


王尧:祖辈们的传奇 图1
义和团(资料图片)


  老人常披着褡裢小褂,穿着肥大的灯笼裤,蹬着已破旧了的,像齐踝的小靴、鞋面有两道抓钩的布鞋,系着一条宽宽的黑布腰带干活,腰间还总掖着一根长长的黄铜杆烟袋。太爷曾自豪地跟年幼的大姐说过,“老老年”闹洋鬼子时,太爷把大辫子盘起来围在脖子上,手拿一口铮亮的大刀出去杀洋鬼子,杀了鬼子回家后就用鞋跟擦擦大刀滴着的污血,坐在炕上抽一袋旱烟歇歇乏,抽完烟再出去跟大家杀洋鬼子。


  后来义和团失败,太爷藏起红缨大刀,挑着担子从山东避难到抚顺当地的黄旗沟,给一家姓丁的大户家做长工。丁家老人无子嗣,见他身材魁梧,为人瓷实,干活勤快,就收他做了儿子,给了他两亩地,专门种黄烟。太爷种烟很有名,后来有个绰号叫"烟儿李"。后来老抚顺城的北关有一家“道德堂”堂主看上了太爷。这位堂主有个女儿,眉清目秀,只是自小残疾,有条腿跛,嫁给了太爷。大姐说太爷共生子三个,最小的三姥爷是在抚顺出生的,那还是在1900年前后。


王尧:祖辈们的传奇 图2
闯关东(资料图片)


  抚顺有不少人是“闯关东”的山东人后裔。我小时在农村也亲见了一位传说是义和团首领的姓都的老人,还有待我们如亲人般的齐姥娘一家“关里人”。抚顺也一直流传着“来到千金寨,就把铺盖卖,新的换旧的,旧的换麻袋”的民谣,从山东等地到抚顺煤矿做工的矿工无计其数。东北人与山东人都有急公好义,正直倔强,肯吃苦、重感情、重义气的特点,这是祖先的性格基因。在积贫积弱、国破家亡的近代,我们的祖先经历了艰苦的大迁徙,顽强地在苦寒之地扎下了生命之根,无论环境多么艰苦依然生生不息,永远令我们心怀感沛并以为激励。

  铁血剁指的姥爷

  大姐也向我说起了岳母娘家一位传奇的当家人,我岳母的父亲。姥爷名叫王升晋,自年轻起就开始当家,把家里的日子过得“铜梆铁底”,有房有地有牛车,是家境比较富裕的上中农。去世前,姥爷还与自己生命逝去的倒计时同步,一步步清清楚楚地安排着自己的后事,为子孙以后的日子精打细算。如什么时候搪床,什么时候出殡最节省,早晨去世就当日出殡,免得送葬的人多费钱粮;如果是“大三天”出殡,来送葬的人多,就得让人家吃好、吃饱,连买多少肉、锅里放几升米、多少小豆都交代得明明白白,很了不起。

  解放战争时,国民党到抚顺县丁家沟“拉壮丁”,要把姥爷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弟弟拉去当兵,姥爷想拿钱打点但怎么也无效,无奈之下只能报由自己去。在最后被拉走的前一天深夜,姥爷一狠心,咬紧牙关用菜刀将右手的食指一刀剁掉,用香灰糊上鲜血迸流的断指,疼得在炕上死去活来。


王尧:祖辈们的传奇 图3
资料图片


  前来带壮丁的国民党兵痞见状恶狠狠问怎么回事,姥爷忍痛假说半夜喂牛,被饥饿的牛咬掉了手指,又吩咐家人赶快拿钱打点。看着姥爷失去了扣扳机的右手食指,又受了昧心钱,国民党兵痞才免了姥爷被拉壮丁当炮灰。但抗美援朝战争一爆发,姥爷却毫不犹豫地把儿子和侄儿都送到了保家卫国的朝鲜前线,亲侄儿牺牲在了朝鲜战场,姥爷的亲弟弟也参加了抚顺支援抗美援朝的担架队,在朝鲜战场和安东(丹东)日夜抢救伤员。

  姥爷看人准、识人深。我岳母年轻时小巧玲珑,非常美丽,是姥爷的掌上明珠。旧时算命的说我岳母“一生两头好,年轻时吃苦”。有人给岳母和岳父说亲时,岳父还是解放前抚顺一座工厂的翻砂工(据说厂址在望花区,待查),但姥爷看重我岳父人品端正,拍板定亲,还陪送了当时最贵重的“四铺四盖”给女儿女婿当嫁妆。老岳父没有辜负姥爷,一直对岳母关怀备至,除了去世前半年摔伤不能动,每天都亲自动手伺候老伴儿。有了保姆不用动手了,每天也嘘寒问暖地安慰老伴儿。岳母嫁给岳父后生育了两子三女,她没有文化,但秉性善良,伺奉公婆,抚育子孙,为这个家耗尽了心血。

  大姐回忆说家里人口多,只靠岳父一个人工资生活,粮食也不够吃。每当熬了一锅粥,岳母都给老人、孩子盛干的,只在外屋给自己盛碗清水米汤,喝完了就说吃饱了。虽然日子过得紧,但岳母口攒肚挪,把几个孩子都送去读书上学,知书达礼。到今天,李氏家族已枝繁叶茂,繁衍成了30余口、四世同堂的大家庭。

  岳父岳母的五个子女及晚辈们都非常孝道,应了岳母“晚年好”的谶言。儿女们为今年已九十四岁高龄、患小脑萎缩的岳母请了白天和夜里两位保姆。在哥哥姐姐和保姆的悉心照顾下,岳母的神智竟奇迹般的一天天好起来,比以前清醒了许多。我有时去探望她时,因久久看不到每天照顾自己的老伴儿,她都要反复迟疑着问我几次:“你看见你爹了吗?”我只能哄骗她说岳父出去遛弯了。

  我岳父88岁高龄时还骑车去公园遛弯,岳母知道老伴儿的习惯。其实岳母已经渐渐明白了,但还总是像求答案、又不敢听到答案似的悄声问:“你说,你爹是不是已经死了?”随着这句话,两行清泪就留下岳母的面颊。此刻想起慈祥的老岳父,想起老岳母对岳父的依恋、想念,难抑自己的伤感。

  “不讲情面”的四姥爷

  姥爷还有一位叔伯弟弟,大姐叫他四姥爷,我只看过四姥爷寄给家乡亲人的一张照片。他很清瘦,像《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的石光荣那样穿着一身老军装,戴着一顶绿军帽,远远端坐在亲友的簇拥中,面容像我岳父一样清秀。四姥爷自小父母去世早,是太姥爷把这个孤苦伶仃的侄儿抚养成人,还供他上了3年私塾。后来四姥爷去山西投奔亲属,在那里加入了八路军,在八路军总参谋长左权身边工作,是八路军总部的一名卫生员,在抗日战场上舍死忘生抢救伤员。四姥爷后来是延安总卫校(中国医科大学前身)的第十一期学员,在后勤部队担任领导,最后在云南卫生厅厅长任上离休,是位不折不扣的“老革命”。


王尧:祖辈们的传奇 图4
资料图片


  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四姥爷曾带云南“祖国慰问团”去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回来时到抚顺家乡看望亲人,只带了一名警卫员。当时的抚顺驻军司令部听说这位“老革命”回乡探亲,立即派了一个警卫排前来保卫,把四姥爷住的小旅馆都包围了。四姥爷的老战友、时任抚顺市长的张澍还问四姥爷有什么需要就向他提。当另一位本家叔伯弟弟要求四姥爷给说句话“照顾照顾”,安排个工作、分间房子时,四姥爷却说:"连左参谋长(指左权烈士)那么大的干部都在枪林弹雨里牺牲了,咱们能活下来就不容易了,还奢求什么?咱们是烈士家属,组织上已经给了优厚待遇,绝不能给组织再添任何麻烦!"

  我这个迟到的“外来人”与四姥爷未曾谋面,听了大姐的讲述,眼前再次浮现出石光荣的形象。也许今天的人们觉得四姥爷太不近人情,但这就是他们那一代老革命者的规则,以对不起牺牲的战友为耻的规则,秉承天下为公的原则为人处世的规则。这不是银幕上的演绎,而是真实的历史。

  在国庆之日,回望民族筚路蓝缕的路程,倍感身为国人的珍惜和自豪,了解了祖辈的铁血传奇,更为自己加盟这个家族感到骄傲。

该文章所属专题:王尧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