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拾遗—灯火门前笑语
2017-11-24 10:28 抚顺七千年 郭秀江
1647
近年来,看过一些报道,也从文学作品中接收了“空心乡村”的概念。随着大批农民工进城打工,乡村里几乎看不见青壮年,只剩下了老人和儿童。失去青壮年的乡村,没了活力,没了脊梁,是蔫蔫的,打不起精神的村庄...
近年来,看过一些报道,也从文学作品中接收了“空心乡村”的概念。随着大批农民工进城打工,乡村里几乎看不见青壮年,只剩下了老人和儿童。失去青壮年的乡村,没了活力,没了脊梁,是蔫蔫的,打不起精神的村庄。
此情此景,不由想起我们插队时的农村,那时农村虽然不富裕,人气却兴旺,有的农家日子过得还饶有生趣。
那是插队的第二年春天,我们女宿舍搬到村东头的另一户老乡家,与这位新房东,门对门住了一年多。他家洋溢的欢声笑语,不时地响在我后来的岁月中。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这是领袖当年的最高指示。从而定位了知青和贫下中农的关系。因此在我们的主观意识里,对当地老乡,尤其贫下中农,是带着虔诚的态度去观察学习的,无论他们的言行,劳动还是日常生活。还别说,这种主观上寻找亮点的结果,还真的获取了不少正能量。
这位房主姓孙,一对夫妇带着三个孩子,最大的孩子不到学龄,小的还躺在摇篮里。孩子们的奶奶我们称呼大妈,这是个三代同堂的六口之家。
男主人在自家弟兄中排行老二,我们叫他二哥,是大队果树队的队长。他不高的个头,透着精明利落。人脾气好,对面屋住着不大听到二哥的语声,他家的话基本都由女主人来说。二哥在家里就不见闲着,好像总有忙不完的活。
女主人就是本屯人,在娘家排行老大,我们叫她大姐,大姐的模样还依稀记得,个头不矮,大脸盘,爱说爱笑的。
和睦是这家庭一大特色,一年多的光景,没听夫妻之间争争吵吵,也不见婆媳之间冷战别扭。都说婆媳难处,可人家婆媳有事没事的都有嗑唠。我们常见一家人开心的说笑:大姐从容地说着,二哥含笑地听着,大妈还不时地打打趣。那幅画面,一派温馨祥和。
那也是一个勤劳的家庭,孙家的前后院面积都不小,大部分都开垦出来。前院后院是都“半开放”式的,虽有院墙,也就一米多高,完全遮不住视线,能遮挡的只是猪啊羊啊,不叫它们祸祸园子
前院的园子种菜,只留下一条不宽的过道。后院的地里种了玉米,还栽了些果树,啥树忘了,反正个头都不高。这些栽植,保证了一家人饭桌上的蔬菜,也填补一些队里所分口粮的不足,同时还可增加一些秸秆烧柴。
那时,政策舆论对农民的家庭副业很限制,后来有了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提法。但我们在的时候,还没有彻底割除。孙家有鸡有猪,好像还有两只羊。别小看了这点养殖,这可是那时农家手里的零花钱,是一年菜锅里的荤腥。
孙家的男女主人都很勤快,前后园子二哥“包了”,鸡啊猪的自然由大姐来养。忙忙乎乎的,一股奔日子的劲头。
热闹更是这个家庭的特色,这种气氛的营造主要归功于女主人。大姐可是个开朗活跃的主,说话语速不快,劲劲道道地净逗乐。有她在,这五间房就热热闹闹的。
傍晚是这个家庭最“诗情画意”的时光。收工回来的二哥,在大姐的说笑声中,房前屋后地忙活着,不时地回应大姐几句。大姐的话题很丰富:家长里短、庄稼集市、屯里的婚丧嫁娶、还有广播喇叭里的新闻。
大姐同男人唠叨着,不时地插进吆喝孩子:叫老大别光贪玩,带带妹妹。喊着老二别玩水弄一身湿,说不听时免不了骂上几句讨债鬼。
大姐嘴里热闹着,并不耽误手中的活计,工夫不大,厨下的饭菜就摆上了桌。
大妈坐在炕里,照看着老大老二;二哥被大姐召唤进屋,洗洗手也坐上了炕;大姐坐在炕边,怀里抱着孩子,边吃边忙活着添菜添饭。
东北农家的饭桌少不了大葱大酱,蔬菜下来的季节,自然摆得一桌子。大冬天里多是稀粥就着咸菜,炖上窖藏的大白菜,一家人说说笑笑,也吃得热热闹闹。
孙家的西屋是我们三个女知青的宿舍,
每晚收拾完毕,关起门来,西屋就成了我们三人的天下,乐了就开怀大笑,来了兴致可以聊到半夜,郁闷了就不做声。我们的郁闷一般保持不了多久,经常不知不觉中就被大姐的说说笑笑化解了。
有段话现在还记得,大姐说:“我娘家妈上我这来,看我做菜见油星,说像自己家过年。上你们青年点看你们做菜,就是我家过年。”天老爷,不知大姐看了我们哪顿菜,说得我们像天堂。
事实上每到春天窖储的冬菜吃没后,我们就只有葱蘸大酱就饭,大酱快没时,生产队做豆腐的豆渣给我们一些,再加点盐水和和,又坚持一段,一直到地里新菜下来。但大姐这递进式比较,还是把我们逗乐了。
二哥一个劳力,要养活老小五口人,负担够重吧!可人家脸上,常常挂着笑容。
大姐是天生的乐天派,那时农村普遍困难,却没听大姐叫苦。虽然有婆婆帮衬着,但带三个小孩子,操持一日三餐,鸡鸭鹅狗的,也不轻松,可没见她烦啊怨的。真是应了那句话“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不像当下,一家一个孩子,还闹得人仰马翻的。
几十年过去了,这户农家留给我的印象并没有随时间磨灭。他们的传统家庭特色,他们的勤劳乐观,那股奔日子的心气和韧性,让我由衷的地钦佩。
钦佩之余,不免有些觉悟:贫困也好,苦累也好,日子都可以过得乐乐呵呵的。
2017年11月20日
该文章所属专题:郭秀江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上一篇:难忘1977:恢复高考点燃一代人的梦想
- 下一篇:王维俊:五十年,不忘同窗之谊
相关文章
-
11-20抚顺记忆之:南北台
-
11-16徐洪:抚顺“东乡坑公园”考
-
11-13郭秀江:差生独语
-
11-10万历皇帝与努尔哈赤的“赐暖”活动
-
11-08伪满总理张景惠家中的“无间道”
-
11-06乌桓山、鲜卑山新诠——以汉代东北亚生态环境史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