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网友记忆

网友记忆

民生记忆之二十:“厕所革命”随想

2018-04-25 09:12 抚顺七千年 姜斌 1161
近年来,一个新词汇“厕所革命”时常见诸媒体,先是让我想到一些旅游景点,因厕所少游客排队如厕的尴尬场面,确实亟待完善。后又浮想联翩,想起小时候平房区上厕所的一些囧态,大有恍然隔世之感。“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谁也离不开上厕所,只是秘而不宣罢了。现在这样高调的宣示“厕所革命”,对于百姓而言,实乃幸事……
民生记忆之二十:“厕所革命”随想 图1

  近年来,一个新词汇“厕所革命”时常见诸媒体,先是让我想到一些旅游景点,因厕所少游客排队如厕的尴尬场面,确实亟待完善。后又浮想联翩,想起小时候平房区上厕所的一些囧态,大有恍然隔世之感。“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谁也离不开上厕所,只是秘而不宣罢了。现在这样高调的宣示“厕所革命”,对于百姓而言,实乃幸事。

  其实厕所就是个用于生理排泄的地方,在中国通称厕所或卫生间,现在大多叫洗手间,懂点英语的直呼WC,使得大众也知道WC是英文厕所的意思了。

  上厕所也有许多叫法,据说古代叫出恭,现在叫方便,文雅点的叫如厕,通俗的叫大小便。现在无论是在城市的中心还是边缘,都有许多住宅楼盘鳞次栉比,唐代诗人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祈盼早已变为现实。人们大多居住在水暖设施齐全的楼房里,有独立的卫生间,大面积住宅还有三室二厅二卫的户型,这似乎是司空见惯的事,然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可不是这个样子。


民生记忆之二十:“厕所革命”随想 图2
工厂内的厕所


  我小时候在欢乐园的平房区一住就是二十多年,家家户户根本没有什么卫生间,想方便都要去附近的公共厕所,那时的公厕都是旱厕,人们管厕所叫茅房,茅房中的便池叫茅坑,我们那地方则直接管厕所叫茅楼。记得我们家附近的那个茅楼有4个蹲坑,男女各半,条件简陋不堪。

  中间的隔板有很大的裂缝,脚下的踏板有时要垫块砖头,每次上厕所都战战兢兢。邻里间一起蹲坑,面面相觑,尴尬表情自不必说,关键是立足之地甚小,要小心翼翼地选择下脚的地方。夏天茅房里骚臭味熏天,蚊蝇肆孽,令人惊叫;冬天屁股要饱受北风的摧残和蹂躏。可即使这样,早晨忙时还抢不到蹲位,时而能看见有人弓着腰焦急等待的样子。小孩就在后边连拉带尿,造成粪便四溢,冬天则形成了一个冰冻的粪便小山,掏粪工人隔几天要用锹镐清理。


民生记忆之二十:“厕所革命”随想 图3

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掏粪工时传祥

民生记忆之二十:“厕所革命”随想 图4
1979年哈尔滨市颁布的《
哈尔滨市环境卫生处关于加强厕所管理的通告


  说起那时的掏粪工,辛苦不说,社会地位也低下,每天推着粪车挨个厕所的掏粪,又脏又臭的,谁见了都会捂着鼻子嘴绕道而行。直到60年代以后,报刊广播里宣传一个北京掏粪工人石传祥的事迹,他“宁肯一人脏,换来万户净”的境界感染着人们,还受到刘少奇主席的接见,这个工种渐被人们理解和尊重了。

  我小时候偶尔在住楼房的同学家里使用过冲水厕所,羡慕的了不得,毕竟太少了。1966年,利用所谓“大串联”的机会到了北京姥姥家,当时姥姥家已安装了坐便冲洗厕所,开始还不习惯,心里总是想坐着怎么能便出来呢?用了几次后感觉真舒服。可回到抚顺后还得每天去旱厕方便,就盼着什么时候能用上冲水厕所就“美死了”。


民生记忆之二十:“厕所革命”随想 图5
七十年代旱厕


  70年代的时候,我已经参加工作,有时刻意憋着到单位再上厕所,因为单位是冲水厕所,但下班回到家还是老样子。这时候三弟还是小学生,依稀记得他们学校寒假里还布置过捡粪任务,要像对待作业一样必须完成。他给我讲过这方面颇为有趣的事,要有一个专用的小粪娄和一个拾粪用的小工具,是用粗铁丝做的,有时看到掏粪工人干活的时候,上前去讨要一点;有时要在街路上仔细查找,发现了一堆马粪、驴粪、牛粪什么的,会眼睛一亮,格外兴奋,立马抢着戳起来,留着交给学校。说明那时候粪便当肥料是主流,有一句农家谚语“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在当年被广泛传播,说的是种地要有充足的粪,才能把庄稼种好。

  1976年,父亲单位分配了道街的一个套间楼房,有了一个约一平方米多的小厕所了,虽然小,但用起来还是蛮方便的,水箱在上方,需要拽绳才能冲水,这在当时全家人看来,感觉生活质量已经上了一个台阶。80年代初,迎来了欢乐园地区动迁房的配户,这是我婚后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一个楼房单间,约15平米的房间显得就挺大了,且是多功能的,既要放一张角铁焊制的双人床,又要把立柜、书桌、12吋黑白电视机、130立升的小冰箱和一些杂物统统放在房间里。一个走廊两户,厨房厕所虽然单设,但十分窄小,厕所也是一平方米多一点儿,蹲便池很小,刚好能勉强如厕,不小心还会撞到墙,水箱是挂在墙上的那种拉绳式的,但总算不用再去那种简陋不堪的脏臭茅楼了。 

  时光荏苒,从80年代后期开始,抚顺老百姓的住房条件逐年得到改善,先是企事业单位积极建设或购买住宅楼,向职工福利分房,改善职工住房条件。


民生记忆之二十:“厕所革命”随想 图6
拆除旱厕


  90年代以后房地产市场开始活跃,市民调整住房的频率加快,人们在观念上也适应了由福利分房到自主置业的转变。经过房改以后,无论是原有住房还是购置新房,百姓们都有了属于自己名下的产权房。进入21世纪以后,一些高端商品房拔地而起,30层以上的电梯楼层见叠出。同时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和采煤沉陷区居民安置如火如荼,原有的旱厕销声匿迹,城市面貌极大提升,为促进厕所革命创造了条件。同时家庭装修已开始普及到寻常百姓家,一般入住新房前都要“乱砸”一通,重点都是卫生间。把原来配置的低档便池换成比较高档一点的坐便器,既美观又实用。

  感觉从那时候开始,坐便俨然成了百姓家庭的标配。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们家也经历了浑河两岸迁徙,无论在河南还是搬到河北,都先把装修卫生间放在重要位置,不求高端奢华,只求简洁实用,因为卫生间在生活中的作用实在太重要了。小小卫生间,对于每天都要吃喝拉撒的全家人来说,像空气一样,必不可少。把卫生间的盥洗、洗浴、如厕三合一功能设计好是现阶段市民家庭的标准配置,目前还很少有把盥洗、洗浴、如厕功能分开的,也许是为将来发展预留了空间。

  在百姓家庭普及卫生间以后,城市的环境面貌大为改观,街头巷尾不再有脏臭难耐的旱厕,再加上一些商场、医院、饭店、公园等场所也都设置了公共洗手间,无论是男女老少,无论走到哪里,都感觉到如厕很方便。随着哗哗的冲水声,人们的排泄物进入了下水道。据说卫生间的粪便和污水经下水道进入下水井,实际是化粪池,在化粪池内发酵,化粪池满了,再由密闭式拉粪车把它从化粪池中抽到车上的罐内,或送往农村,或送往污水处理厂,抚顺就有几家污水处理厂。


民生记忆之二十:“厕所革命”随想 图7
高速公路服务区卫生间


  这样一来,支援农业的粪肥自然减少,因此这些年农业生产广泛推广使用的是农药、化肥,产量是提高了,却给人们的健康留下了隐患。经过污水装置处理后的污物和污水,留下有用的再生循环使用,没用的则弃之河流。

  现如今,追求生活品质的人越来越多,除了工作学习之外可能最渴望三件事,一是吃好饭,二是上厕所方便,三是能睡好觉。喜欢旅游的我,近几年曾自驾辽东、辽南以及河北省多次,感觉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公厕堪称星级标准,优雅的如厕环境真是一种享受。同时,厕所文化也在悄然兴起,什么 “来也匆匆,去也冲冲”、“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已得到人们的普遍共识。卫生间的标识也颇为新颖,直接用男女字样的很少,多以卡通造型的图案区分男女,还有的用高跟鞋、烟斗来区别男女,看了总会忍俊不禁地笑一下。在周边国家旅游时,实事求是的说日本公厕相当干净,非但没有异味,而且有淡淡的薄荷香。韩国的水原市,离首尔不远,可在地图上竟赫然印着“水原领导厕所文化潮流”的广告语,而且在地图上厕所被标注的格外醒目,甚至超过了旅馆。


民生记忆之二十:“厕所革命”随想 图8
抚顺公共厕所


  据说厕所革命最早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是指一个国家对厕所进行改造的一项举措,同时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咱们国家也高度重视。近年来,抚顺也在积极推动“厕所革命”,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在修建公厕,临街服务业内厕开放等一系列举措的助推之下,百姓如厕问题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往事如烟,岁月如歌。厕所的进化是从茅坑、茅房到厕所、卫生间、洗手间的,从几十号人共用一个简陋不堪的旱厕到家家户户都有卫生间;从出门找不着公厕到公共场所普遍设有洁净的公共卫生间,厕所革命见证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进步。


该文章所属专题:姜斌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姜斌  民生记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