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网友记忆

网友记忆

王尧:想起童年“模仿秀”

2018-05-25 14:00 抚顺七千年 作者不详 1560
电影《列宁在1918》剧照电影《列宁在十月》 茅盾有句话:“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是学习的最初形式。”模仿是人的天性,自童年那双饥渴的眼睛、环境的耳濡目染开始。童年的模仿根植了孩子的爱好兴趣,老人们也时刻加着孩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小心...

王尧:想起童年“模仿秀” 图1

电影《列宁在1918》剧照

王尧:想起童年“模仿秀” 图2
电影《列宁在十月》


   茅盾有句话:“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是学习的最初形式。”模仿是人的天性,自童年那双饥渴的眼睛、环境的耳濡目染开始。童年的模仿根植了孩子的爱好兴趣,老人们也时刻加着孩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小心。


  拿我们60后来说,童年里从不缺少“眼福”和“耳福”,既“近朱”也“近墨”,我们的童年就上演着“模仿秀”。在村里的露天地儿、城里的电影院反反复复看了多少遍《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多瑙河之波》、《第八个是铜像》等外国老电影,还记得那旧得银幕上黑黢黢的,外国人满口东北话的怪异,怎么也看不懂的郁闷。

  文G电影、京剧样板戏我们也没少看,谁都能来段《沙家浜》“这个女人不寻常”,学过《奇袭白虎团》里敌军口令“古仑木欧巴”,《智取威虎山》里座山雕和杨子荣“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脸红什么?精神焕发,怎么又黄了?防冷涂的蜡!”,什么“莫哈莫哈”那段合辙押韵、气势汹汹的话。

  记得十多年前的国际大专论辩赛上有个“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激辩不休的话题。那时我们大部分孩子都“向善”,都想“模仿秀”一把顶天立地的正面人物。记得小时候玩“打仗”游戏,扮演《打击侵略者》里潜伏的志愿军战士,猫在草棵子里的我,被小伙伴飞来的土块子砸在后脖颈上,眼冒金星也一动不动趴在那里。


王尧:想起童年“模仿秀” 图3

电影《地雷战》

王尧:想起童年“模仿秀” 图4
电影《第八个是铜像》


  村里有个小伙伴站在小山丘上“坚守无名高地”,迎着蜂拥而上的“敌人”们,“气吞山河”地喊着《英雄儿女》那句“向我开炮”,最后人家都上来了,他拿根粗粗的木棍,嘴里发出“轰隆”声,警告围着的“敌人”们,边抗议边告饶的大喊:“我都跟你们同归于尽了啊……,你们没攻上来,你们不能……”,“敌人”哪听那个,照样儿拳脚交加、把他“四马倒攒蹄”给按那儿了。至于《地道战》里高传宝那句“各小组请注意,请你们各自为战,不准放空枪”、《地雷战》里的“不见鬼子不挂弦儿”更是人人耳熟能详的台词。你也肯定举起过小拳头,跟小伙伴神秘兮兮地说“打倒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入戏”很深。

  向善是孩子的本性,但提起“向恶”,那也是不少孩子的最爱。谁没“秀”过汤丙会那句“高,实在是高”、“高家庄、马家河子”?还有“我胡汉三又回来了”,《小兵张嘎》里胖翻译“别说吃你几个破西瓜,老子在城里吃馆子也不交钱”,《南征北战》那句“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的哀嚎。我就学过阿尔巴尼亚电影《伏击战》里那个年轻的德国鬼子抚弄胸前的铁十字勋章,洋洋得意的那句“我是一个帝国的小军官”。


王尧:想起童年“模仿秀” 图5

电影《小兵张嘎》里的翻译官

王尧:想起童年“模仿秀” 图6
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里的杨子荣打虎上山


  回城后,我们楼前楼后的小孩们还唱过给《海岸风雷》编的那首歌:“老大赛力姆,捡钱喝啤酒,意大利的小皮鞋,踩了他的手,关进小黑屋,写了投降书,戴上大盖帽,坐上中吉普”。谁没模仿过葛优他爸葛存壮那句“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讲马尾巴的功能?” 

  随着八十年代国家的全面开放,外国电影、音乐开始涌入,渐渐觉得过去那些模仿是小儿科了。模仿外国电影配音,学唱外国电影插曲又成了喜好“洋味儿”的年轻人的爱好。那时著名的东方歌舞团就风靡一时,有擅长模仿演唱各国歌曲、载歌载舞的朱明瑛,演唱东南亚歌曲的索宝莉、牟炫甫等一批知名演员。于是我就痴迷地去“扒带”,——听歌时一个字、一个字地把中文译音记录在纸上,一句一句地学唱直到熟练。

  印度影片《流浪者》是改革开放后复映的第一批外国名片。早在5、6岁时,母亲就教我唱过《拉兹之歌》,这回可看到这部电影了。那无比优美、玩世不恭又深刻悲怆的歌声彻底迷住了我。

  为了看、学这首歌,我追着影片的放映,一连在市内的电影院看了整整11遍。七十年代末,电视机是稀罕物,我住的老抚挖职工住宅楼也没有几台,而收音机播放的脍炙人口的《流浪者》插曲、外国歌曲听一遍就没有了,天天盼着什么时候能再重播。后来有了盒式录音机,街上卖磁带的店铺也渐渐多了起来,我就省出零花钱买《外国民歌专辑》,回来一遍一遍地听、学。为了唱英语歌,捧着词典查英文单词和句子的意思,走在路上也边走边唱。就这样学了十来首外国经典歌曲,唱得还算有点儿“洋味儿”。

  后来在学校,到工厂从事共青团工作,少时的“模仿秀”爱好真就在文艺活动派上了用场,赚得些“学啥像啥,文武双全”的名声。现在想想,当年童趣所致,连写作业都没有那股“钻研”的痴迷劲儿。我这是“向善”的例子,还有些小青年也迷上了《流浪者》,迷的却是拉兹当小偷时潇洒的“掏包”,有的甚至进了“局子”。


王尧:想起童年“模仿秀” 图7
印度电影《流浪者》


  说到模仿,还有一句听了让人打冷战的话,——“孩子是大人忽略的神”。别小看孩子那双懵懵懂懂的眼睛,那颗乳毛未褪的小脑袋。父母、大人在孩子面前可得注意言谈话语、行为举止,千万别开口粗话、荤嗑,拿“喜大普奔”这类中国人根本听不懂的“成语”当时髦。你认为小孩什么都不懂?其实他什么都能记住,你“秀”他就会潜移默化地琢磨、模仿。“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老话值钱。 

该文章所属专题:王尧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