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从一组老税单看最后繁盛的千金寨
2018-06-19 11:13 抚顺七千年 徐洪
1594
都说咱抚顺千金寨因煤而兴、因煤而亡,但她最兴盛时期究竟什么样?如今八九十年过去了,身历者早已作古,遣留的可考物件亦少之又少,后世怕只有去想象了。这里通过解读一组老税单来管窥最后繁盛的千金寨。 千金寨位于抚顺浑河南岸千山台脚下,上个世纪初是一个仅四五十户的农家村落,春种秋收安...
都说咱抚顺千金寨因煤而兴、因煤而亡,但她最兴盛时期究竟什么样?如今八九十年过去了,身历者早已作古,遣留的可考物件亦少之又少,后世怕只有去想象了。这里通过解读一组老税单来管窥最后繁盛的千金寨。
千金寨位于抚顺浑河南岸千山台脚下,上个世纪初是一个仅四五十户的农家村落,春种秋收安然平静,但其地下蓄有优质特厚煤层。1905年日俄战争后,霸占了矿山的日本人为掠夺宝贵的煤炭资源,开始向抚顺大批移民和招工,使这个原本沉寂的村庄日益繁盛起来。至清末随着煤炭的开采和县衙的迁入,千金寨居民和矿工已增至五六千人,来抚日本人也达到三千多人。
千金寨旧市街是在原自然村落基础上形成的,无统一规划,建筑参差不齐、房屋纸矮简陋;街巷曲折混乱、道路宽窄不一(图一)。由于千金寨人口的不断增加,原来的旧市街人满为患不堪重负,不得不向外扩展。而千金寨东邻大山坑、杨柏河,南隔铁路是千台山;西面又是日本人强占民地营建的千余亩“日人街”。因此只能向北侧扩建,这部分被称作千金寨“新市街”。
(图一)
尽管这样,新旧市街合起来仍不及“日人街”规模,但却形成了多处繁华的商业街市。主要有东大街、“第一商场”南门外、南北市场、前后新市街和东西平康里等。这些地方分布着几百家大小商户与无数的临时摊点,比较著名的大百货商店有福元东、公益合、仁义合、恒兴茂、三盛东、新发东等十余家;还有规模不等的饭馆茶庄、中西药房、果蔬菜市,以及众多的杂货铺、小摊床等。匾晃触目皆是,客流摩肩接踵。
这里提到的“第一商场”,位于千金寨旧市街闹市中心,是具有民族气节的商人邵让之于1917年集资兴办的。商场为圈楼两层,一楼日用百货、二楼戏院茶座,顾客终日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曾与日本商人抗衡数年,引起日本人的嫉恨,导致拆迁时残酷的刁难与报复。最后迁到欢乐园杨柏河滩重建“邵家大院”,继续与日伪商人竞争,深受中下层百姓拥戴。可惜留下的实物与资料甚少。
千金寨的工商业发展最快的时期,应该在1920年炭矿实施大露天掘以后的十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达到繁荣鼎盛时期。这时的千金寨仅注册登记的大小工商户就有1180多家,这是与当地的人口剧增和民众矿工坚决抵制日货、支持民族商业分不开的。使千金寨迅速发展成为长春以下著名的街市,曾与哈尔滨、沈阳、大连并称为东北“四大工业城市”。
(图二)
图二这张税单112×255毫米,是位于千金寨新市街路北的“福元东绒呢丝绸庄”,于“民国廿年(1931)八月一日”,“九一八”事变前夕开具的销售“洋烛”(蜡烛)的发票。丝绸庄增项经营“杂货洋布”,正好说明当时民众所需、市场繁荣的现实。另外“千金寨新市街路北”具体方位应该在今天欢乐园南侧所对应的大坑深处,后因露天掘北帮不断外扩,新市街被逐渐挖掉,现在西三街最南端北帮坑沿一带,就是原千金寨新市街的最北端。而当年生意兴旺的“福元东”被露天掘挖掉后,没了天时地利,很快便破产倒闭了,至今恐怕仅留此税单了。
该税单金额“共合大洋八毛”,按照当年收取2‰营业税的规定,所贴1分税票是最低起征额。税票为1928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印刷局印制的“版图旗”通用印花税票,凹版印刷,票幅21×19毫米,打有p14度齿孔。全套分赭色1分、绿色2分、红色1角、紫色5角和蓝色1元五种面额。原票为全国通用,因各地情况不同,发放各省后在其上加盖省名或改值使用。辽宁省在1930年加盖黑字右读“辽宁”字样,而抚顺在翌年再竖向加盖大号“抚顺局”后使用。此乃抚顺地区最早使用的民国政府印花税票,行用期不到一年,如今无论新旧票还是贴票税单都异常罕见。
资源匮乏的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加剧了对外的扩张侵略,急需大量能源发展他们的军事和工业。为更多地掠夺抚顺的煤炭与石油,满铁率先于1924年前将精心营建了二十年的“日人街”,迁到永安台及站前地区的“新日人街”,他们亦称之为“新市街”。接着又不顾百姓的强烈抵制,采取爆破挖掘、封路断水等阴损手段,强行将千金寨的商户居民迁往“新抚顺”——杨柏河口以西的河滩地,即今天的“道街”地区。然后移走杨柏河,实施大揭盖露天掘计划。一个正在崛起的兴旺繁盛的千金寨街区,很快在挖掘机的隆隆声中化为乌有,原地渐成一个震惊中外的特大露天矿坑。
图三这枚贴1分税票、68×335毫米的老税单,是位于原千金寨东市场的“仁义和”鲜菜果品店,于1931年1月1日元旦销售白菜、粉条的收款便条。所加盖的“公章”上带有该店的电话号码,说明其非同一般小店;而填写便条或许是因节日期间业务量增大,正规发票已经告罄而为之,正好见证了千金寨当年的繁盛。后来该店因露天掘被强拆,迁往新抚顺四町目(六道街)圈楼市场附近,生意每况愈下,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图三)
该便条所贴的税票为1929年辽宁印行的“城楼图”地方印花税票,平版印刷,无齿孔,票幅20×18毫米,全套亦五种,详分茶色1分、绿色2分、红色1角、青莲色5角和蓝色1元。原票加盖横排右读黑、红(分面额)两色楷体小2号“现洋”字样,字宽19毫米。抚顺请领后在其上再竖向加盖大号“抚顺局”字样后使用,1分为印花税最低起征额。
由于炭矿露天掘,有千余家中小商户因强迁而倒闭,迁入“新抚顺”仍维持营业的只有少数较大的店家。如斜马路上的“新发东”,大马路二町目(三道街)上的“福远东”、“三盛东”,中和路三町目(四道街)上的“恒兴茂”,六町目(十道街)上的“恒兴成”等。但日寇全面侵华和发动太平洋战争,加剧了对抚顺的经济盘剥,广大民众挣扎在饥寒交迫的死亡线上,根本没有购买力。伪满洲国政府又出台了一系列打压民族商业的政策,使这些迁出商家在暂短的兴隆后,也很快就门可罗雀,处于半倒闭状态。
比如老千金寨后新市街的“三盛东”,除了经营丝绸布匹外,还兼营各种面粉、白糖等日用百货。是当年抚顺地区注册资本在七万元以上的七家大商户之一。该店自有一幢营业面积600平米的三层小楼,又另租了十二三间平房做仓库。店里还安装了本地和长途电话,足见其生意兴隆、名声之大。
图四是“三盛东”丝房于“民国廿年(1931)六月廿九日”开具的正规发票,大小115×230毫米。其上倒贴一枚茶色1分“城楼图”无齿印花税票,抑或因顾客盈门买卖繁忙,草草粘贴所致。后来“三盛东”随着其它商家一样,也被迫迁往“新抚顺”,但生意却远非昔比,直至关业。
(图四)
人口的急剧增长与高度集中,推动了千金寨商业的快速繁荣。据1930版《抚顺县志》统计,该年度千金寨从境外输入各类商品126种,数量较大的有营口的食盐,安徽的茶叶,广州的大料,河南的花椒,吉黑的蘑耳,江浙的绸缎。以及大批中外面粉、白糖、煤油等等,基本都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必需品。这些商品吞吐量大,为商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例如全年仅照明的煤油就销售了15.4万斤,草帽也售出6万顶等。
老千金寨在三十年代初的鼎盛时期,共有大小茶庄十余家。他们相互联手同仇敌忾,凭物美价廉、诚信经营同日本人的茶庄进行竞争。还通过号召百姓不买洋货,“中国人进中国店、买中国茶”等,赢得了越来越多的爱国民众,在千金寨站稳了脚跟,并使多家日人茶商无生意可做而倒闭回国。
图五这张税单是位于原千金寨北大街著名的“崇盛泰”茶庄,于“民国贰拾年三月十三日”,销售“茶叶末”而开具的正规发票。该发票大小为145×245毫米,紫红色印刷,上面亦按2‰税率贴一枚茶色1分“城楼图”无齿孔地方版印花税票。像“崇盛泰”这样使用正规发票,卖四角钱亦正常纳税者,足以说明其生意红火、商德本分。
(图五)
另据好友、钢铁公司退休职工张久一先生介绍,他的祖父当年就曾在千金寨“崇盛泰茶庄”买过茶叶,并有一听竹制的“千金寨崇盛泰茶庄”茶叶筒传用至今,见图六。该茶叶筒除底部磨损外保存完好,其直径90毫米,筒高220毫米(含筒盖)。筒外涂紫红色油漆,其上彩绘蝶恋花图,另面精雕墨书宝号:筒盖上为右读“千金塞”、筒身为竖读“崇盛泰茶庄”字样。字迹均采用描金装饰,但因年深日久金色已大部分脱落,但八个字廓仍清晰可辨,显得古朴仓桑。清民千金寨遗物罕少,该百年茶筒伴随着几代人,阅尽了千金寨的兴亡与时代变迁。如今又有幸能同原茶庄单据合璧,来共同见证这段历史,也为抚顺史藏界留下一段佳话,值得庆幸和收藏。
(图六)
为加强千金寨的行政管理,首任知县朱考威提议将县衙从高尔山下的抚顺城迁入千金寨,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实施,只于1911年将警察署和税务所等急要部门,先行迁到千金寨。后在二任知县程廷桓的极力推动下,终于1915年县衙才搬迁完毕。自此千金寨成为抚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达20年,更加推动了千金寨人口的增长。据1933年《抚顺县势一览》记载,至“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千金寨注册居民为5852户、28922口人,加上矿工四万多人,还有“日人街”的两万多日本人,这还不包括大批来抚的流动人口。民以食为天,穿衣吃饭自古为大众生存的最基本需求。总计十万人口的吃饭问题是个大事,从而催生了粮米业、餐饮业的蓬勃发展。一时间千金寨地区粮行米店多达三十家,大小饭店蜂起,生意火爆。
据史料记载,最早在1914年老虎台大把头郑福臣在千金寨开“福合楼”饭庄。之后陆续开业的比较大的饭酒店有:宝聚兴、东兴楼、向阳村、德增茂、东元聚、等。还有马家馆、于家饭庄、二友轩等回民饭馆。以及后来相继开张的千金馆、天津馆、独一处、德盛元、春元居等。因而抚顺地区还成立了“饭馆同业公会”,进行统一行规。
(图七)
当年抚顺千金寨最大的面庄是“福兴德”,最大的酱菜园是“德盛厚”,最大的粮栈是“庆升源粮米柜”。图七便是“庆升源粮米柜”出售豆油开具的发票,幅面尺寸113×207毫米,日期显示为“民国廿年(1931)九月廿九日”,是“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第十天使用例,当为民国政府印花税票在抚顺地区较晚使用例,非常少见。因为日伪政府很快就接管所有的地方社会事务。该税单正面左下角贴一枚抚顺最早使用的茶色1分“版图旗”印花税票,税率为2‰,用毛笔划销。
当年千金寨的商户除了经营粮米和日用百货之外,经营服装衣物的商家也占了不小的比例。几乎每个商业街都有服装衣帽店、裁缝铺、鞋店等。据记载三十年代初千金寨经营高档丝呢绸缎的大商家共有十家。而设在原“千金寨北大街路北青砖楼房”的“新发东丝房”(绸缎呢绒庄),以资本两万元的规模列众家丝房之首。当年能有楼房门面,并安装电话、有正规发票的商家,肯定不是一般的小门小户。
最后介绍的这张尺寸为160×257毫米的大型税单(图八),就是“新发东丝房”,于“民国廿年(1931)七月四日”开具的发票。其正面上方横贴一枚当时通用的茶色1分“城楼图”印花税票,亦属最低征收的起点额。如此设计规范、填写庄重税单的商家,并没有长期发展下去,最终也逃不过因露天掘而被强迁破产的命运。设想一下,包括前述那几个较大的商家,假如能顺利发展至今的话,或许能与“大商”、“乐购”比肩,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的。
(图八)
1931年9月18日,驻沈阳日本关东军突袭北大营,蓄意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对东北实施全面武装侵略。驻抚日军一面驰援沈阳,一面强行控制了抚顺县公署与公安局,于20日解除中国人武装,兵不血刃地全面占领、接管了抚顺的城区,由降日的原县长夏宜出任“执行委员长”,开始掌管抚顺地区的一切政务。本文税单上所贴的中华民国印花税票自然随之作废。这些行用时间不到一年的税票、税单,刚好处于东北政体更替、社会动荡的关键节点。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八十七年前千金寨最后的繁华,实乃不可多得的地方历史文物。
附带透露一下,经过笔者多年不懈地寻觅,迄今共发现并陆续回归故里30多件千金寨老税单,全都是民国廿年(1931)“九一八”事变前后,千金寨较大的二十几个商家的最后遗物。光阴荏苒,挖掘收集不易,打捞研究更难。目前笔者通过反复研究考证,已将它们梳理组编成展集(图九),即将在八月份辽宁省第18届邮展上首次亮相。相信对抢救地方历史、推动家乡文史研究,一定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其效果究竟如何,期待着评委和观众们的点评。
(图九)
参考文献:
1、傅波等的《抚顺地方史概览》,
2、市政协的《千金寨欢乐园》,
3、肖景全的《往事旧影》等。
(作于2018年6月18日)
该文章所属专题:徐洪专栏
徐洪,(1956-2023) 原中共抚顺县委党校副校长。现任抚顺市关工委报告团副团长、市邮协秘书长、市作协纪实委副主任、县关工委副主任等。1980年起在省内外发表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现为辽宁省作家、集邮家。
标签:千金寨
- 上一篇:徐洪:多灾多难的大山坑
- 下一篇:抚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及完善
相关文章
-
04-24史料:抚顺城与千金寨
-
11-27徐洪:读藏玉仲长篇小说《千金寨》有感
-
03-17抚顺千金寨“菜板”发票
-
02-15清末民初独踞抚顺戏曲舞台的剧种——梆子
-
02-12一张千金寨“东顺恒”的票据
-
10-01古城子、千金寨、老虎台的来历
-
06-111912千金寨娼窑减价招客却迎来“大茶壶”
-
03-25解放前千金寨妓女生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