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然:关于辽金时期抚顺贵德州建置的考证
《铁铃县志》中所绘大宝山、小宝山
辽代的抚顺称贵德州,是辽太宗时辽贵族察割以所俘获的汉民建置的头下军州。史家通说贵德城址在高尔山前,但由于史料混杂,对贵德州有关建置情况的研究,虽有丰硕成果,但仍存有诸多疑问。
辽代贵德州,最早的记载见于北宋《武经总要》一书,为曾公亮所编纂。曾公亮是北宋中叶政治舞台上一位有着重大影响和颇具革新思想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能文能武,学识渊博,曾参与《新唐书》的编撰。“澶渊之盟”后,北宋将领“鲜古今之学”,武备日渐废弛。宋仁宗为了总结战争经验,发展军事科技,敕命曾公亮等人编修《武经总要》,以供将帅学习。曾公亮历时近五年时间,于1044年(辽重熙十三年)修成该书,成为我国第一部官修的综合性兵书。
《武经总要》中记录贵德州
《武经总要》以沈州(辽代沈州,经史家考证认为是今天沈阳城无疑)定位贵德州:“贵(德)州古城方二十里,曹魏时公孙康所据城也,汉乐浪等地,东南北皆生女真界,西至沈州八十里。”[1]但是这一描述与后来成书的《辽史》存在分歧。《辽史》记载:“贵德州,宁远军……本汉襄平县地,汉公孙度所据。太宗时察割以所俘汉民置。……有陀河、大宝山。……统县二:贵德县,本汉襄平县,渤海为崇山县;奉德县,本渤海缘城县地,尝置奉德州。”[2]
考察地理,沈阳东八十里确为抚顺,在这里也确实发现了辽代古城址,但今抚顺境内除浑河之外,则找不到陀河、范河和大宝山。
辽代灭亡后,金因辽制,保留了贵德州,但对贵德州行政区划做了重新调整。首先,废宁远军,于贵德州设刺史,降为刺史郡;废辽奉德县,将辽集州奉集县并至贵德州。这样,辽代贵德州所辖贵德、奉德两县,到金朝时变为贵德、奉集两县。《金史》记载:“贵德州,刺史,下。辽贵德州宁远军,国初废军,降为刺郡。……县二”。[3]
因《武经总要》及《辽史》《金史》对贵德州的记载有所不同,给后人研究辽代贵德州带来不少困惑,这从以后的其他著述中可以看出,人们对贵德州的认识出现了混乱。
《辽东志》《读史方舆纪要》均将贵德指向抚顺。《辽东志》卷一《地理志•沿革》,沈阳中卫“城东八十里,古贵德州地,设抚顺千户所。”
《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七,沈阳中卫“贵德城,卫东八十里,……契丹置贵德州宁远军于此,治贵德县。金因之,元废。”
《中国历史大辞典》认为:“贵德州,治贵德县(今抚顺市城北高尔山前)。”[4]
《清一统志》《满洲历史地理》均以范河、大宝山为据,称贵德州故城在铁岭县东南。
《铁铃县志》(贾弘文修、李廷荣辑)称,“大宝山,城东南五十二里,按《辽史》,贵德州有大宝山,即此地。”
《中外地名大辞典》认为:“辽置贵德州宁远军,又置贵德县为州治;金废军存州;元废。故城在今辽宁省铁岭县东南”[5]等等。
《武经总要》《辽史》《金史》分别成书于1044、1343、1345年。其中,《武经总要》成书时间正是辽兴宗时期,因同时代成书,所以,《武经总要》可信度应该较高。该书最先给出“(贵德州)西至沈州八十里。”而400多年以后成书《辽东志》《读史方舆纪要》等也记“城东八十里”,极有可能是采《武经总要》之说。而至于《清一统志》《满洲历史地理》《铁铃县志》则认定贵德州治在铁岭,其主要依据就是《辽史》所记载贵德州有范河、大宝山。据此可以看出,各家观点的源头,大体上都源自于这三部史书。
仔细研究《金史》对贵德州的记载,笔者有了新的认识。
《金史》:“贵德州,刺史,下。辽贵德州宁远军,国初废军,降为刺郡。户二万八百九十六。县二:贵德倚。有范河;奉集辽集州怀远军奉集县,本渤海旧县。有浑河。”对照《辽史》可以看出《金史》关于贵德州的记载有两个不同。其一,如前所述,贵德州所辖两县有变化;其二,《金史》更具体地记述了贵德县有范河,奉集县有浑河。由此可知,金朝贵德州辖境很大,奉集县治下在南,有浑河;而贵德县治下在北,有范河。这一结论还可以从实地考察中得到印证。
抚顺境内无大宝山之名,然而距抚顺东北35公里处便有铁岭县辖凡河和大宝山。大宝山十分突兀显眼,山南脚下有大宝山村,山北脚下有小宝山村。据村民介绍,大宝山村因山得名,煤炭资源丰富。村内至今尚存诸多清代石制建筑构件。村外陈姓家族墓地有一墓碑,立于咸丰九年(1859年),碑文记述陈姓一族于清初自山东蓬莱来此地繁衍生息,后代官至将军云。碑文称:“……太高祖讳良徙居大宝之山卜茔是山之阳”。这说明,大宝山因山聚屯,得名已久。大宝山村西南部曾发现了春秋时期墓穴、辽金文化遗址、烽火台遗址;[6]靳恩全著《铁岭历史与文化》一书中也明确记载,大宝山村曾发现过古城址,此说可印证《元一统志》关于大宝山有“大宝城”记载。
铁铃大甸子镇大宝山远眺 卢然摄
大宝山下大宝村 卢然摄
大宝山村头石碑
铁岭县大甸子镇凡河,古称范河
《辽史》记陀河和《金史》中的范河,应为今铁岭境凡河。此河金代称范河,明代又写成汎河。这条河发源于铁岭县白旗寨乡东滚马岭,由东向西流经白旗寨、鸡冠山、大甸子、催阵堡、凡河等乡镇,最终在凡河镇药王庙村西北后汇入辽河,全长118公里。从河流总长及其流域面积等方面来看,凡河与辽境其他河流相比并不算大,但史籍却多以此河作参照定位其他地方,这让很多史学工作者不解。经过实地了解,我们发现凡河在辽代应是一条重要河流。
凡河在大甸子镇以东为山区,山峦起伏,山势陡峭;大甸子镇以西为丘陵区,河谷开阔,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洪涝灾害。今天的凡河在大甸子镇个别区段宽不过10几米,但在辽代,凡河却是另一番景象。凡河从山区进入大甸子便开始泛流,使这一带成为沼泽区,因该地水草肥美,或成为辽代重要牧场(笔者以为,大甸子这一地名或因沼泽区有关)。近代以来,因人口聚集及防洪需要,人们在凡河流域建设多处水土保持工程及7座各型水库,致使凡河河道变窄,流量减小。所以,史籍中以凡河为参照并不足为奇。
这或可以说明,《辽史》所记“贵德州有范河、大宝山”,实为贵德州所辖县境之内山河。之所以造成混乱,是人们混淆了州治与县治关系。有学者推测,陀河为浑河笔误,大宝山则指抚顺高尔山,此判断缺乏有力的证据。通过检索整部《辽史》,正如史家所言,陀河应为范河笔误,因为《辽史》中“陀河”只出现在贵德州条一次,浑河、范河倒是多有出现,辽境无陀河记载。
《辽史》记载贵德州
那么,辽代贵德州范河、大宝山究竟在贵德、奉德中的哪一县境内呢?考察这一问题,首先应弄清贵德、奉德两县治所及治下范围。
贵德县为附郭县,治下范围无考。关于奉德县,段木干主编《中外地名大辞典》认为,“奉德县,辽置,属东京道贵德州,金废,故治在今铁岭县东南”;清代李慎儒认为,“奉德县在今奉天府铁岭县之东”;《中国历史地名辞典》称:“治所在今抚顺市东”;《读史方舆纪要》(卷37)载:“……又有奉德废县,在贵德州东,辽志,渤海绿城县地,契丹置奉德州于此,寻降为县。”如果以上判断有充分依据的话,那么就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即奉德县治下在今抚顺东北至铁岭一带。
还需补充的是,辽代还曾置奉德州,置州时间无记载。统和八年(990年)七月,奉德州被撤销,降为奉德县。《辽史》记:“奉德县,本渤海缘城县地,尝置奉德州”,至于什么原因放弃置州,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此举可说明奉德县与贵德州府有一定距离,因为辽人不会在同一地界置二州。
史家皆知,《辽史》因潦草成篇,讹误甚多,后人对其总体评价不高,但通过以上论述,可以证明了《辽史》关于范河、大宝山的记载其言不虚。
[1]《武经总要·北蕃地理》后集 10
[2]《辽史·地理志二》
[3]《金史·地理上》
[4]《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M](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编纂编委会编.1996)
[5]《中外地名大辞典》(一至五册)段木干主编[M].(第3804页 1981)[6]《东北地区古代民族政权研究》赵炳林著.(2013.12)
参考:
《中国历史地图集》东北地区资料汇篇[M]. 1979
张修桂,赖青寿编著《辽史地理志汇释》[M]. 2001
曹德全:《辽代贵德州考》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上一篇:明清时期清河城是如何被攻破的?
- 下一篇:丁亥之役与李满住之死
相关文章
-
10-29张干民:两次被捕入狱的回忆
-
10-26抚顺历史上的第一任工会主席郝金贵
-
10-25关于《开原县志》中的锡伯族“路记”研究
-
10-25任仲夷与夫人王玄的七十年恩爱情缘
-
10-21大黄狗救主的地方——张二甸子汤池沟(抚顺聂氏家族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