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北京“那些年口述历史”团队一行5人带着摄像、照相器材来到抚顺。接头之后,就一头扎进了龙凤矿,进行实地普查。看到千疮百孔的竖井、满目私人用房、遍地的荒草、泥泞的道路、千奇百怪的广告、五颜六色的牌匾,用他们的话说,一个曾经为共和国的发展、壮大贡献出近亿吨煤炭的百年老矿如今破败成像个大杂院,未曾想到,几位主创人员扼腕叹息。
他们聘请王维俊和龙凤矿政通公司的李延国为文史顾问、主要作者,并让他们为摄制组提供受访人员。经过两个多月的联系和组织,在国庆节期间,在一所破旧的厂房里开始了艰难的采访和拍摄工作。为了全面的反映龙凤矿的昨天和今天,在100多名采访对象中,筛选出43名受访人。
有一些年过八旬的老领导、老技术干部为接受采访,命令儿女、孙子开车送到采访地点,当他们再次看到当年雄伟的井架已经是千疮百孔的时候,眼圈红了,一行浊泪潸然而下。
东洲区政府在看到微信的文章后,加大了对下岗职工的关注力度,整修了主要街道、住宅区,春节还慰问了生活困难的职工和工亡家属。东洲区驻龙凤矿留守处发动离退职工清扫了矿内的卫生,使凋敝的矿内大院,有了新的变化。
他们说:“‘那些年口述历史团队’干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他们没忘了我们龙凤矿,没忘了我们龙凤人,感谢他们!”矿区退休干部姚殿忠早早就订购了一本,当他拿到这本重达3公斤的画册的时候,他说,我们一家有20多人在龙凤矿工作过,虽然他们没有留下一张照片和一段文字,但受访的人就是他们的代表和缩影,这是给他们一个最好的、最厚重的纪念。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身为主要作者、文字整理人的王维俊和李延国也感到了欣慰和释然,他们身为龙凤生龙凤长的龙凤人,感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没有愧对龙凤矿对他们的培养和教诲,没有辜负龙凤父老乡亲对他们的厚望。他们表示,不图名不图利,要在有生之年继续把龙凤的故事以各种形式讲下去,要让全龙凤、全矿区、全市乃至全国的人们都知道龙凤矿是人们心中一座永不沉没的矿山。让龙凤人无私奉献、前仆后继、永不言败的精神永载史册。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入口 [ 举报 ] 投稿邮箱:fm684@qq.com |
Copyright @ 2011-2012 FS7000.com All Right Reserved 「本网站独立运行,与任何机构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