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然:“赫图阿拉之问”与女真族创新包容开放思想
据说,当年毛泽东、周恩来都曾提出一个重要的历史问题:满族只有几十万人口,军队也不过十万人,怎么会打败约有一万万人口、一百多万军队的明朝呢?有著名清前史专家将这一问题称其为“赫图阿拉之问”。
满族的先世建州女真,兴起于明朝初年。明初,明朝在进军东北平定残元势力的同时,多次派员远至松花江、黑龙江下游及图门江流域、长白山一带招抚女真各部。永乐元年(1403年)十一月,明置建州卫,以胡里改部首领阿哈出为建州卫指挥使。那时的女真社会,还是各个不相统属的部落社会,处在奴隶制社会阶段,其经济、文化、社会等都十分落后。
明朝是继汉唐之后中国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达,经济繁荣,并产生了成熟的集镇贸易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女真社会与明朝社会相比,无论是从生产力水平看,还是从地域、人口、经济、文化角度观察,女真社会明显处于低级水平。
女真人的历史文化悠久。中原史籍记载,女真人在先秦时期为肃慎,汉、三国时期为挹娄,北朝时期为勿吉,隋唐时期为靺鞨,辽、宋、元、明时期为女真。明朝置建州卫之后,又相继设置了建州左卫、右卫。几经迁徙,至明正统年间,三卫定居在浑河上源苏子河流域(辽宁新宾一带)。这一地区也是明朝与女真社会的分界。明末清初,很多改变后来历史走向的重大军事、政治事件正是在这一区域发生的,直至1636年大清王朝的建立。
在高度发达的明朝社会统治之下的女真族,是怎样由一个荒蛮、落后的奴隶制部族社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向封建制的快速转化,并一步步走向繁荣与强大?几百年来,专家学者曾试图从经济、社会、军事、文化等不同角度来解答“赫图阿拉之问”。笔者以为,满族之所以兴起并取得全国政权,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要择其关键,应为:进取、变革、开放、包容。这八个字才是满族人创造“奇迹”的终极秘笈。
辽东马市(泥塑)
努尔哈赤时期冶铁遗址(卢然 摄)
积极进取,不断变革
多种文明碰撞,先进的文明往往处在主导地位,而落后的文明一般都处在从属、被支配的位置上。从一般意义上讲,先进的文明代表着发达与强大,而落后的文明一般都与封闭、保守相关联。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但是,以哲学观点来看,落后的文明也包含着积极的成分,先进的文明也会隐藏着许多落后的因子,在一定条件下可实现相互转化。而女真社会便是放大了积极部分,他们努力克服不足,丢弃落后、不适宜发展壮大的旧的传统,不断进取、积极变革,最终实现了历史格局的根本性改变。
努尔哈赤是明末女真社会的杰出代表。他自1583年起兵,用了11年的时间统一了建州女真各部。至1616年,又用了20多年的时间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后金政权。毫无疑问,这是积极进取的结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努尔哈赤的一些进取思想,并未在族内达成一致共识,其族人为了制止他的行为甚至兵刃相见。试想,努尔哈赤如果只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女真社会就不能完成快速统一,而没有女真部落的统一,女真社会的发展可能会走向另一条道路。
明末清初之际,女真族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变革。这些变革过程其实也是女真社会逐渐丢弃落后的传统,建立和完善新的、适宜快速发展的社会构架的过程。
八旗制度,是后金社会的一个创举。八旗制度是在“牛录”制度基础上创制的。赫图阿拉时代以前的牛录制和赫图阿拉时代的牛录制有着本质的区别。过去的牛录性质是狩猎+战争,牛录的首领是普选的,具有明显的部落联盟性质。赫图阿拉时代的牛录是生产+社会+战争。增添了管理社会的职能,意味着有了政权雏形的出现,“以旗统人,以旗统兵”军政合一体制的构建,实现“出则备战,入则务农”的兵民一体化管理。这是清朝前期女真(满族)人独创的一种社会、军事管理机构,它具有行政管理,军事征伐,组织生产的三项职能。
女真人以八旗制度为纽带,把女真社会的军事、政治、经济、行政、司法和宗族统制起来。女真的部民按照军事方式,分为固山、甲喇、牛录三级,加以编制,从而使分散的女真各部,联结成为一个组织严密,生机蓬勃的社会机体。八旗满洲之外,后又建制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八旗制度是女真人的一个创造,是女真社会的重大改革举措。这是清朝的核心社会制度,是清朝能够入主中原、稳定政权的一个关键。
文字的诞生,是一个民族成熟的重要标志。1599年(明万历二十七年),努尔哈赤在佛阿拉决定创制本民族的文字。这种文字是在蒙古文字基础上创制的,其字母基本上仿照蒙古文字母而成,没有圈点,称为“无圈点满文”,或“老满文”。这种满文,因属初创,存在一定的缺点和不足。在“老满文”使用33年后,即1632年(后金天聪六年)初,努尔哈赤的继承者皇太极颁令,由达海承担完成了改进“老满文”的任务。
满文的创制和颁行,是女真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满族共同体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满文不仅促进了满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加速了对汉文化的吸收,将满汉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向一个新阶段。许多汉字文献被译成满文后,对满族人建立的后金政权吸取汉族统治者的统治经验,加速满族封建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努尔哈赤时期所铸“天命通宝”钱(图片来自网络)
处在落后状态的女真社会,女真人能够不断从先进的汉文化中汲取养分,学习明代先进技术及思想,发展女真社会生产力,丰富社会治理经验。在当时,铁器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射猎生产水平以及军事能力的重要物资。努尔哈赤时期,明王朝对女真社会实行较为严格的“铁器”禁止策略。建州女真以本族铁业生产为基础,又吸收外族手工工匠,使自己的铁业生产能力快速提升。从此,女真社会铁业生产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实际上,明末女真社会是一个不断改变与革新的时期,这期间发生了许多重大社会调整。如重视学习汉民族先进的农耕技术,以及重视耕牛引进与繁育;逐渐由狩猎+农耕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型;颁行新的“计丁授田”制度,将辽东地区“无主之田”按丁授与满蒙、汉人户;仿明钱制,开小炉铸满文、汉文两类方孔制“天命汗钱”、“天命通宝”等等,正是这些重大的社会变革,才使得女真社会逐渐摆脱落后,主动向先进看齐,并迎头赶上,快速积蓄着发展力量。
兼收并蓄,开放包容
明初以来,散处在松花江、黑龙江地区的女真部落,出现了频繁迁徙的局面。从某种角度来看,明代女真社会的发展,就是在不断迁徙中求生存、图发展的过程。女真部族的迁徙大体上可以看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明初以后受明朝招抚、避免外族侵扰以及汉文化吸引等因素影响,女真族不断进行南迁的过程;二是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的进程中,其他部族陆续“来归”,这在客观上又形成了新的迁徙过程。
女真人不断迁徙、发展及与其他族群频繁争斗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生存至上是其基本原则。而要求得生存,就必须不断吸纳其他弱小族群,整合分散的力量,这一特殊的生存经历让女真族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汉文化传统思想。
《满洲实录》记载:“时各部环满洲国扰乱者有苏克素护河部、浑河部、完颜部、栋鄂部、哲陈部;长白山讷殷部、鸭绿江部;东海窝集部、瓦尔喀部、库尔喀部;呼伦国中乌拉部、哈达部、叶赫部、辉发部,各部蜂起。”在满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不仅大多数女真人被吸纳进共同体中,大量的汉军旗人、蒙古旗人、锡伯兵和高丽兵的后裔也参与其中。这是促成女真(满族)形成开放、包容的民族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满族共同体是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一共同体在“八旗制度”的组织之下,掀开了后金社会全新的一页。必须看到,这一全新的社会结构和形态,对共同体内所有成员来说,他们正在建立一个开放、包容的新社会。
努尔哈赤兴起之后,十分注重招徕汉人,“以民(指汉人)为奇货面潜招之”,致使“惧罪脱逃之人,俱以奴寨为窟穴”。[1]努尔哈赤入居辽东之前宽待、招徕汉人的政策,与明代后期“朝廷日益腐败,宦官擅权舞弊,税监充斥各地,骚扰地方”的社会政治生态形成鲜明反差,致有“合营男妇数千北走”欲逃往建州女真。正是由于女真社会的开放与包容,才能让被掳或逃亡至女真地区的汉人能够安定下来,并将汉人的先进农耕技术,手工业技术带到后金社会,对女真地区的社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努尔哈赤及皇太极时期,用人问题、文化问题是考察后金社会开放包容程度的一把重要尺子。
努尔哈赤很早就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并广泛罗致人才。他曾说:“国务殷繁,必得贤才众多”,“傥治国治兵,经理乏才,何以济事?”[2]他对群臣强调:“但可以资政之人,即荐之可也。”[3]“如果知道有合乎汗的大政的贤人,不要隐瞒。”[4]他“遂命各路僻乡,访査贤良有用之人”。[5]
他告诫贝勒、大臣,选人、用人要不拘一格,用其所长。他说:“全才者有几何。人有所知,即有所不知,有所长,即有所短。临阵勇敢者,拙于村居,村居善宴者,临阵未必善战,故当用人所长。”[6]
当然,作为奴隶制社会的首领,努尔哈赤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他的用人思想是随着后金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做出调整的。随着军事上的不断胜利,他的用人思想先后经历了由任人唯亲向任人唯贤、由单纯倾向武力向文武具备、由族人集团选贤,向民族共同体选贤方向的转变。这种思想转变过程,是吸纳汉族和其他民族先进的人才观,与时俱进的一种积极转变。对大清王朝后世皇统直接发生着引导作用,后世皇权提出的“满汉一家”,就是这种思想衍化的结果。也正是具备这种包容的人才思想,才有了如龚正陆、范文程、刘兴祚、宁完我、李永芳,以及祖大寿、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一大批汉人先后进入后金(清朝)社会的主导阶层,推进了后金(清朝)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女真社会的开放包容,还体现在对汉文化的借鉴、吸收上。努尔哈赤作为后金国的奠基人,在政权建设的问题上注意吸收汉文化,开创了“清因明制”的先河。军事上的节节胜利,女真族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努尔哈赤在注重保存女真族固有习俗,但又能毫不吝啬地剔除旧俗中一些落后成分,融合、吸收汉文化的先进部分,从而实现高度的文化净化与发展。如满族的先世自古信奉萨满教。历史上,萨满教观念作为氏族集体意识,一种集体表象,对该民族产生着持久的影响。但在赫图阿拉城,努尔哈赤也修建了关帝庙、文庙、地藏寺和显佑宫。这充分显现女真人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民族性格。
赫图阿拉时期的女真族,处在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女真人开放创新、包容天下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才能让一个弱小、落后的民族摆脱困境,逐渐走上历史的前台。这应该是回答“赫图阿拉之问”的一个重要选项。
注释:
[1]《明神宗实录》卷 524[2]《太祖高皇帝实录》卷4P26
[3]《太祖武皇帝实录》卷2P8
[4]《满文老档》太祖朝(第一册)
[5]《满文老档》(内阁藏本)
[6]《满文老档》(内阁藏本)第14页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
11-24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是怎样的两位人物?
-
11-22王尧:年画的色彩
-
11-21卢然:抚顺陶瓷制造自何时开始步入产业化发展阶段?
-
11-17年轻时的努尔哈赤何时、为何离开赫图阿拉?
-
11-15王维俊:关于酒令和划拳的回忆
-
11-15民生记忆之二十四:理发洗澡变迁
-
11-12卢然:令人匪夷所思的金代贵德州奉集县
-
11-12黄韬:清原人民与三十八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