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清朝末年半拉背成屯时,许多闯关东的山东人家迁移到距离半拉背不远的大山沟里开荒定居。到民国初年大山沟里又形成了一个小屯落。 1925年清原县建县,各乡、村、屯开始区划定名,因这个新的小屯落位于半拉背沟里,因此被划界人员起名叫半位背沟里,...
清朝末年半拉背成屯时,许多闯关东的山东人家迁移到距离半拉背不远的大山沟里开荒定居。到民国初年大山沟里又形成了一个小屯落。
1925年清原县建县,各乡、村、屯开始区划定名,因这个新的小屯落位于半拉背沟里,因此被划界人员起名叫半位背沟里,此时半拉背屯已经被改名叫永胜,于是一些人也开始把半拉背沟里改叫为永胜沟里。可是多年来半拉背沟里之名已经深入人心,半拉背虽然已经改名叫永胜,但半拉背沟里之名却被定居在那里的人们保留下来,至到今天仍然叫半拉背沟里。
1931年日寇入侵,火烧了半位背沟里的民房,把住户全部迁至柳木桥集团部落中,直到1945年日寇投降,半拉背原住户才得以迁回原住址。1947年半拉背沟里与柳木桥村一起实行地土地改革,先后成立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隶属英额门区。
1958年半拉背沟里成立生产小队,隶属草市人民公社,1961年英额门成立了人民公社,半位背沟里生产小队被隶属英额门人民公社柳木桥生产大队。1983年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半拉背沟里由生产小队被改为村民小组。
作者:康喜鹏
《(辽宁清原)英额门镇的前世今生》系列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基地,清原清前史研所。
康喜鹏,1955年3月生,退休干部,工作之余创作出版有《从英额门走出的和绅家族》《英名千古王仁斋》《黑牛与鳌拜》《黑石木传》《走进打工部落》《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6部长篇小说。
创作出版有《清原的故事》《在清原的土地上》《砬子山》《拂去清原的历史蒙尘》《民间故事》5部故事专集。把清原民间故事申报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撰写的《和绅与他的家族》《英名千古王仁斋》《砬子山的丰碑》《满族烤全羊》《大清河》《南口前伏击战》《七道河伏击战》等故事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七频道每日农经栏目、辽宁电视台、抚顺电视台、开原电视台拍摄成电视《专题片》。
参加编辑撰写了《辽东满族故事——清原卷》。独立撰写了《清原镇文史资料》、《草市镇文史资料》《清原县文体局文史资料》、《清原地名资料》等。